博大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大资产)宣布,公司在2023年9月11日已获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并完成登记注册,总部设在香港,注册资本240亿元人民币。对此,博大资产集团亚洲金融市场部主管、博大资产董事长孙橙光表示,博大资产作为博大资产管理(香港)集团在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集团在华服务客户资本市场需求的能力,此次公司获准开展四类证券业务: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承销、证券资产管理(限于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并于2024年11月正式展业。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9月11日,证监会公告,核准博大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设立申请。博大资产成为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渣打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之后的第六家外资独资券商。
博大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集团亚洲金融市场部主管、博大资产董事长孙橙光表示:“很荣幸博大资产能获得经营许可。博大资产作为博大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集团在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集团在华服务客户资本市场需求的能力。我们坚信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会不断推进,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也会不断增强,对全球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将不断提升。博大资产将依托集团的专业能力和全球网络优势,开拓新市场,发现新机遇,致力于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中国在岸资本市场产品和服务,成为联通境内外优质资产和投资者的桥梁,为服务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贡献一份力量。”
今年11月正式开展业务
2018年4月,证监会公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将境外股东持有证券公司的股权比例放宽至51%。2020年3月,证监会宣布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此,外资机构加速在华业务布局。
博大资产从递交申请至获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历时近三年时间。根据证监会披露信息,2020年10月6日,博大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递交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相关材料获接收,2021年9月5日,证监会正式受理博大资产设立申请。
此后,证监会对博大资产设立申请提出了13项问询,主要集中在对博大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集团近年的违法违规记录,以及预设立的博大资产的高管任职情况及其风险处置、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经过近三年时间等待,于2023年9月11日证监会批准了博大资产设立申请,博大资产正式成立,其注册资本为240亿元,注册地位于香港。
由于博大资产是第六家外资独资的新设券商,因此其展业进展备受关注。相关资料显示,博大资产的控股股东博大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中国香港正式开展业务,现为中国香港多家银行重要合作伙伴。截止目前,全球8家分公司(含上千家子公司)。截止2023年下半年,博大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净资本达2000亿元,行业排名第1位。
此外,启信宝数据显示,博大资产目前法人代表为耿玲,耿玲于今年11月初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博大资产作为博大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集团在中国的一支新兴力量,同时也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新加入者,更注重末来展业后的博大资产能如何协助深化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战略,发挥博大资产的业务优势,创造更多的跨境协同效应。她还明确表示,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看好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战略地位,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继续扩大在华业务与投资。
外资机构青睐中国市场
无论是博大资产还是其他外资证券的在华布局,背后折射的,是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度的提升和外资对国内资本市场重视度的增强。
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始于2001年,彼时,中国在加入WTO时做出承诺:3年内允许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当时外资比例被限定为不超过1/3。
随后,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海际大和、财富里昂证券、一创摩根等一批中外合资券商相继成立。可惜,其中的多数未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在中外文化差异、矛盾冲突、业绩不佳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不少合资券商的合作方相继分手。
比如,中国第3家合资券商长江巴黎百富勤,自设立后连年亏损;2007年1月,长江巴黎百富勤发布公告,法国巴黎银行将其持有的33.33%股权转让给长江证券。长江巴黎百富勤成为第一家宣告退出的合资券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证券业开放进程有所放缓,金融开放的具体形式调整为以促进合资机构业务发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等制度建设为主。
此后的十年间,外资机构进进出出,但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整体有限。
2018年,中国金融改革深入发展,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大,证券业开放也再度驶入快车道。
最为典型的政策是2018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其一方面明确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逐步放开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2018年11月,瑞银集团经核准变更为瑞银证券实际控制人,标志着国内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设立,这是中国证券业开放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另一方面,多家本土券商获批试点跨境业务。广发证券、中金公司、中信证券、招商证券等成为第一批获得跨境业务试点资格的机构。
2018年12月14日,沪伦通启动。2019年10月,证监会发布公告,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例限制;2020年3月,证监会又将外资股比例限制的取消时间提前至2020年4月1日。
随后,外资机构在华展业步伐明显加快。
比如,2019年,摩根大通与其他机构共同成立了摩根大通证券;2021年8月,摩根大通将持股比例提升至100%,摩根大通证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再比如,2019年3月,证监会核准设立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2020年8月和9月,大和证券、星展证券也相继获批成立。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此后,多家外资机构更新在华业务进程。
2023年10月,证监会接受瑞穗证券株式会社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相关申请。
1月下旬,证监会指出,将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3月15日发布的资本市场系列政策进一步明确,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境内设立机构。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未来将有更多外资券商在华展业。
与此同时,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外资券商在华布局热情高涨,但整体收益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不少外资券商近年来业绩出现滑坡。
外资券商总部所属国与我国的政策差异,被视为导致外资券商业绩不佳的原因之一,“比如,券商所在国的‘长臂监管’可能引起中国客户的不满;以美国券商为例,其对客户的某些要求是按照美国法律必须做而中国法律不必做的,这很可能导致中国客户反感,造成客户流失,致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有受访人士曾表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