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的不是骗局的历史,也不是对每一个骗局巨细靡遗的翔实记录,这本书探索的是骗局背后共通的心理学原理。
——《操纵大师》/ 玛丽亚康妮科娃
有没有人喜欢看斯皮尔伯格的高分犯罪电影《猫鼠游戏》 ?小李子饰演一个擅长伪造支票、身份以此进行诈骗的天才少年,在不断变换身份中逃避追捕,与警察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追逐游戏。
在不断实施欺诈的过程中,天才少年弗兰克(莱昂纳多饰)虽然看似逍遥法外,内心却越发孤独和迷茫,他的犯罪行为其实是对家庭破碎的一种逃避和反抗。最终在FBI探员卡尔(汤姆汉克斯 饰)的对抗与引导过程中,弗兰克选择协助警方利用自己的诈骗“技能”协助破案,实现了他个人层面上的自我救赎,也完成了从犯罪者到协助执法者的转变。
电影《猫鼠游戏》Catch Me If You Can 剧照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导演
影片当中除了小李子年轻时期的鼎盛颜值让人难以忘怀,关于骗术、猫鼠追踪式的紧张刺激也让观众大呼过瘾。而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正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主角弗兰克·阿巴内尔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位传奇的诈骗高手,据称,此人在1963-1967年之间利用伪造支票等手段,骗取总计金额250万美元,曾伪装成飞行员、医生、律师等多种身份实施诈骗。
看到这里不知你是否会产生疑惑:
到底是什么能让这些惊天骗局屡屡得逞?
为什么很多看起来接受过良好教育、聪明的人也无力抵御骗子的诡计?
怎么能从根源杜绝被骗的可能性?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本书,让作者来跟您聊聊那些骗子的手法。
内容简介
骗子并非都长着一张急功近利的丑恶嘴脸。一些骗术大师通常是优雅而迷人的,他们有着外向的个性,说话令人信服,做事让人信任。康妮科娃以一些国际知名的惊天巨骗为例,告诉你他们缘何取得人们的信赖,怎样成功骗过全部目标,以及为什么人们会毫无自觉地掉入这些陷阱,哪怕撞了南墙也不愿回头。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揭露了这些骗局的诸多细节,剖析它们的共同点,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支持。
本书将带你进入欺诈的世界,审视骗术的实施者与受害者之间令人惊叹的复杂关系。
著者简介
玛丽亚·康妮科娃(Maria Konnikova)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她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福尔摩斯思考术》(Mastermind)的作者,为《科学美国人》撰写心理学专栏,在《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观察家报》等多家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并获得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颁发的 “科学新闻奖”。
01.
欺骗大师为何能屡屡得手?
骗子为何总能成功?是因为他总选择软弱、看起来容易上当的人下手吗?NONONO~
在骗子眼中,人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我们深信自己很清醒绝不会被骗,这没有用——或者不如不说,正因为这种心理,我们才都会上当。
一位著作等身的理论物理学家;
一位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CEO;
一位把自己退休金都花在永远不会兑现的投资上的80岁退休老人。
在骗子的眼里他们有什么区别?
答案是——没有区别。
来看看书中提到的,北卡罗莱纳大学史无前例开除了一名终身教授的故事,该教授任物理与天文学教授,发表过近300篇学术论文,引用高达7000余次,可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教授68岁,离婚独居,在约会网站认识了大美女米兰妮,一个比他小了近40岁,来自捷克的模特。二人在相识后的11周内频繁通信,内容亲密且深情,教授无比确信——他的爱情到来了。随后,二人约好时间地点决定奔现。但当教授飞去米兰妮所在的城市时,米兰妮以模特拍摄任务为由延缓见面,并请教授帮她取回并保管遗落在上一个拍摄场地的行李箱。
第二天,教授拿着行李箱按照女生的指示再度飞往另一个城市与其汇合,在机场的36个小时等待中,教授甜蜜且笃定地相信——二人结婚一起生活的可能性几乎是板上钉钉。
就在此刻,机场广播喊起了教授的名字,在后来《纽约时报》对他的采访中,他说以为自己被升级到了头等舱。不是他还能是谁呢?杰出的学者当然要受到优待。
事与愿违的是,头等舱没有,等来的是警察。从那个“不小心”遗落并交给教授保管的行李箱中,警察们从夹层里搜查出足足两公斤可卡因。
故事到这里结束,教授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自己被骗,因为他坚定的相信,那些看起来好得让人不敢相信的事——比如收获了一份超越40岁年龄差的跨国真爱, “这件事当然有机会落在我的头上”,教授一直都在这么想。
骗子一路走来都在等待这一刻,让看起来“好得不像真的”变成“好像这也很正常”,让我们慢慢在受骗过程中相信自己是不一样的烟火,并理应得到所有这些“看起来太好”的事。
以提出需求层次理论闻名于世的马斯洛在论文《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健康研究》中指出:自我实现的人必须有效地感知现实,并接受自身的一切不足,无论这种现实与自身的理想相差多远。
通俗一点来总结:防骗守则其一,正视自己的平凡,你没有那么独一无二,那些听起来好得离谱的事情,它的确就是很离谱。
02.
我们自愿被骗,因为我们迫切需要信仰
据说,伏尔泰曾这样说:“当世界上第一个坏蛋遇到第一个笨蛋的时候,宗教就出现了。”具体是不是伏尔泰说的,已经不太好考证了,但这句话触及了一个深刻的事实,就是我们对信仰那种绝对、完全的需要。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信仰会潜意识帮助欺骗者去完成大部分故事的补充和自洽——我们想要相信骗子的话。而骗子的天赋在于能发现我们想要相信什么,并把自己伪装成能够实现这种信念的绝佳媒介。
举个更通俗的例子,就像我们在观看魔术表演的时候总会自愿被骗,因为我们笃信眼前的世界是奇妙非凡的。因此从根源来看,骗局的根本宗旨同魔术一样:去操纵别人的信任感。
本书正是从操纵大师(骗子)的角度,将这场欺骗的游戏从人类心理学原理深入剖析,拆解行骗的通用步骤,在本文的最后也为大家呈上:
骗子要行骗,总共分几步?
锁定目标——他(受害者)是谁,他想要什么?
建立共情关系——培养信任和情感基础
吸引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请君入瓮)
实施方案(塑造一个完美的故事,取信于人)
欲擒故纵(在受害者残存理智稍显犹豫的时候,将其推开“你要不信我那就算了吧”)
逃之夭夭与斩草除根(此时的受害者还在帮助骗子完成自洽,为骗子提供更多心理材料,任其予取予求)
即使上述步骤清晰可证,但在这场欺诈游戏的每一步,骗子操纵受害者信任的手法都层出不穷,在步骤之外,书中列举了大大小小的知名案例,上达案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庞氏骗局,下至市井常见的小花招。 也期待你去书中寻找答案。
事实上,归根结底,骗子利用的是人类的希望。
因为你希望自己更快乐、健康、富有,渴望被爱、更美、更智慧,那么看到这里,亲爱的朋友:请相信,骗子不会消失,正如我们无法失去信仰,无法永远怀疑一切、吝于信任的度过一生。
那么,就衷心祝愿你成为一个更深刻、更满足的人吧,然后想一想这本书里的故事,去更加理性坚定的生活。
点击下方,即刻 get 反诈防骗大宝典!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