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一个普通商人,为何死后13个国家的领事馆都要下半旗致哀?
清朝末年,局势变化莫测,庞大的清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着最后一段时光。列强虎视眈眈,为在中国分一口羹不惜刀兵相见。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也涌现出了很多爱国商人。
他们看到祖国和外国的巨大技术差距,纷纷投身于实业救国的浪潮中,只愿自己能发光发热,为祖国未来做出哪怕只有微小的贡献。在这群商人里,唐廷枢算是其中一个代表。在唐廷枢的主持下,中国有了第一个煤矿,有了第一条铁路。不过他终究只是一个普通商人,为何死后13个国家的领事馆都要下半旗致哀?
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清楚唐廷枢这个人是谁,不过在广州珠海很多人都听说过他,因为唐廷枢是在珠海一个小村子里面出生的,此时正值道光十二年。唐廷枢出生后并没有接受四书五经的儒家教育,而是来到了离珠海不远的香港,在一个教会里面读了6年书。
经过鸦片战争后,香港已经成为了英国殖民地。唐廷枢不但在教会里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学到了英国商人们是如何做生意的。但是在毕业后,唐廷枢没有立刻投入商业界,而是先去一个拍卖行当低级助手,后来发现这条路没有前途,就去了政府和海关处当了10年翻译。而唐廷枢做生意的资本,就是在这10年里开始积累起来的。
在担任政府高级翻译期间,唐廷枢投资了几家棉花行,并且和英国的一家洋行——怡和洋行——建立了业务关系。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唐廷枢便辞掉了翻译的工作,来到怡和洋行开始当起了买办。
买办这个工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代表洋行与内地谈生意、拉业务的经理。鸦片战争以后,大量洋行涌入内地市场,买办就是在此时应运而生。唐廷枢抓住了这个机遇,在他担任怡和洋行的买办十年期间内,给其机构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包括食物、地产、当铺、矿产等等各方面的生意。
因此渐渐成为了怡和洋行最吸金的买办。唐廷枢在为怡和洋行工作期间,也一直在培养自己的资金链和人际圈。他投资了茶行、钱庄等,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而且还入股外国企业,比如轮船公司、洋行,还是美国一家轮船公司最大的股东。
凭着自己精准的投资眼光和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唐廷枢的名气在商圈中越来越大,与他打过交道的外国人都对他的生意手段赞赏有加。怡和洋行更是把他看做摇钱树,只要唐廷枢出手的生意就没有拿不下的。而其他洋行老板对唐廷枢则是敬佩的同时又带着无可奈何,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手下没有一个更比得过唐廷枢。
但唐廷枢最让人敬佩的,则是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在一次唐廷枢去外国出差回广州的旅途上,遇到了恶劣暴雨天气。在临时停港靠岸期间,洋人船长只准乘客(几乎都是中国人)每天限用一壶水。而同船运输的羊却能无限制用水。
唐廷枢见此情况非常气愤,深知自己祖国现在正是弱小无能之际,所有人都可以踩上一脚,甚至比不过一群动物。于是在李鸿章建立上海轮船招商局后,面对这位大清官员的邀请,唐廷枢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丝毫不在意怡和洋行为留住他所给出的丰厚报酬。
有了唐廷枢的加盟,这个新建的、没有任何经验的轮船招商局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唐廷枢出色的工作能力,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而且因为国家之前没有轮船总局,因此国内的商人只好找洋行合作,唐廷枢直接把这一批中国商人招揽到上海轮船招商局,为这个新办企业来带了大量资金流。
除了轮船行业,唐廷枢还主持了开平煤矿——中国第一个煤矿——的筹办。为了这个煤矿能够顺利开采,唐廷枢可谓是煞费苦心,事事都亲力亲为,最后终于成功建立。
在当时有识之士不断探索救国强国大计时,唐廷枢作为一个商人,毅然放弃了优厚的条件,投身到“富国强兵”的实业中,这不仅让许多中国人为止钦佩,就连之前与他打过交道的外国人也赞叹不已。因为唐廷枢自始至终没有在洋人面前低下头,一直靠着实力来做生意。
唐廷枢让这群洋人看到了一个自信、爱国、聪明、有抱负的中国人形象,这种个人魅力可以超越国界,被任何人所认同。因此在唐廷枢去世后,尸体从天津运送到广州时,13个外国驻华领事馆得知情况后都降半旗致哀,表达了对唐廷枢的尊敬和哀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