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本刊记者/舒冰
赔付低、费用低、成本可控、持续盈利,铁路自保公司是保险业一个特殊的存在。因背靠铁路老大,公司虽体量较小,但成立至今一直保持盈利,尤其是2021年底以来,公司保费规模年增长率达到68.8%,2023年突破十亿元大关。然而,这一增长的背后,却是承保质量的隐忧,尤其是工程险,成为公司的头号亏损险种。2024年公司幡然醒悟,转变过去激进的扩张策略,开始寻求更稳健、持续的发展道路。
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百分之七八百,峰值时更是达到了1106.35%,究竟是哪家保险公司创造出这令人咋舌的数据?这是否真正意味着其资本实力超群,债务偿还能力极强?近期,两起事件使这家公司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则是,该公司决定将其2022年度经审计未分配利润中的10亿元人民币,依据股东的持股比例,转增为注册资本。此番增资后,公司的注册资本将由原先的20亿元跃升至3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增资并未引入任何新股东。
一则重要变动是,原董事长陈锋卸任,这一变动标志着自2021年12月接任以来,他的任期未满三年便意外终止。
这家公司便是在保险领域内一直保持低调姿态的中国铁路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简称“铁路自保公司”)。
出生即罗马
自保公司,简而言之,是由单一母公司独资设立或由母公司与其控股子公司合资成立,专门为其母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提供财产保险、短期健康保险以及短期意外伤害保险服务的特殊类型保险公司。
与多数保险公司需历经7至8年的漫长盈利周期形成鲜明对比,铁路自保公司成立后的次年便实现盈利。尽管其规模相较于商业保险公司而言较为小巧,但自创立以来,已连续数年保持盈利状态,累计净利润高达13.64亿元(图表1),公司发展可谓一帆风顺,成为保险界一个独特的存在。
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通过深入剖析其成长轨迹,我们或许能从中窥见端倪。
● 充分利用母公司资源
铁路自保公司官方网站资料显示,其成立历程可追溯至2014年4月1日,当时中国中铁总公司向财政部提交了《关于拟投资设立铁路财产自保公司的函》。随后,在2015年2月2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了铁路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的筹建申请。同年7月1日,该公司获得了中国保监会的开业批复,并确定了2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紧接着,在7月6日,铁路自保公司顺利取得了营业执照,这是继2013年中石油成立自保公司之后,我国内地第二家获得保监会批准设立的自保公司。
铁路自保公司实则是中国铁路总公司为了满足自身及下属公司的保险承保需求而亲手打造的保险公司,堪称其“嫡系血脉”。秉承母公司的意愿,铁路自保公司的核心业务始终围绕着为本系统提供风险管理与保险保障服务而展开。
铁路自保公司的母公司是中国铁路总公司,该总公司成立于1950年3月,并在2019年经国家批准改制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国铁集团不仅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还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
由此可见,其母公司实力雄厚,资源庞大。铁路自保公司充分利用铁路网络等股东资源,与铁路上下游的国有企业紧密对接,从而提高了在这些企业中的保险市场占有率。同时,铁路系统近6万亿的资产规模和200万人的职工队伍,也无疑为铁路自保公司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潜在保险市场。
● 低成本经营和定制化服务
除了依托母公司的强大背景,铁路自保公司自成立之初,其战略定位就十分明确,即低成本经营和定制化服务,这两大发展战略成为公司发展的显著优势。
由于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内部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因此它无需承担高额的宣传推广等行政费用。事实上,在当前保险市场上,一般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在40%-45%之间,而这家公司因更专注于铁路行业的风险,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和管理风险,从而提供更具竞争力的10%以下的费率,这为投保人节省大量的保险费用,无形之中提升了铁路自保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年报披露显示,过去9年来,公司持续盈利的背后是其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2024年上半年,铁路自保公司的综合成本率为80.21%,而同期财险行业的“老三家”均高于95%。往前追溯,过去五年间,铁路自保公司的综合成本率也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均不超过90%。具体来看,2019年为75.09%、2020年为89.41%、2021年为85.77%、2022年为85.62%、2023年为79.63%。
除了低成本经营,为母公司定制保险方案是铁路自保公司的另一大特色。
与其他商业保险公司相比,铁路自保公司的险种具有鲜明的铁路特色,专业化程度极高。它将自身定位为铁路系统的专业风险管理平台,相继开发了工程险、货运险、责任险等7大类40余个主险以及近500个附加险产品。这些险种较好地覆盖了铁路各领域的风险保障要求,切实满足了铁路客户多样化、差异化的保险需求,为铁路的建设、运输、经营提供了专业的保险增值服务和可靠的风险保障。
铁路自保公司的战略方向非常明确,又恰逢时代机遇,公司想低调都难。近几年,母公司中国铁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企业的合作项目日益增多。铁路自保公司则成为了母公司“走出去”的坚实后盾。
“成长”中的挑战--产品之痛
自诞生便手握一副好牌,9年来,铁路自保公司在既定的轨道内“幸福成长”,但在成长过程中,亦不乏挑战。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铁路既是“幸福”的基石,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枷锁。受限于自保属性,公司的业务范围长期聚焦于国铁集团及其下属单位的保险需求,险种结构相对单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公司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业务保费达到了13.98亿元的峰值,同比增长高达68.9%,然而,这股强劲的增长势头却在2024年上半年遭遇了“急刹车”,2024年上半年保费收入骤降至4.13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10.55亿元相比,降幅达60.8%。实际上,此番调整是铁路自保公司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抉择,公司主动削减了那些价值不高的业务线,如工程险,以期实现更稳健的发展。
众所周知,铁路建设项目一般具有周期长、难度大、覆盖广、施工点多的特性,在施工过程中需面对暴风、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可能面临巨额损失。为应对这些潜在风险,铁路自保公司自2015年7月成立以来,便通过广泛调查,设计出一系列与铁路风险特征高度契合的工程保险产品。同时,还组建了顶尖的保险服务团队,制定了一套服务流程,以科学高效的方式处理工程保险的承保与理赔事宜。
因此,工程险一度成为公司的明星产品,保费收入持续攀升,从2021年的0.95亿元猛增至2023年的7.98亿元,几乎占据了公司总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力军(图表2)。
然而,作为保费主力军的工程险始终深陷亏损泥潭。据公司年报,自2015年公司创立之初,工程险的承保利润便持续为负,直至2020年才艰难实现扭亏为盈,当年利润为1529.28万元。但好景不长,自2021年起,该险种再度陷入亏损,且亏损额度逐年攀升。持续的亏损严重挫伤了公司对这一险种的经营热情,导致原保费收入在公司各险种中的占比逐年下滑,排名也已跌出首位。工程险的规模扩张并未能带来盈利的增长,反而凸显了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
与此同时,意外险也曾是原保费收入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我国铁路运输的高度安全性,消费者对铁路系统的安全性高度信赖,极大地压缩了意外险的市场空间。自2018年保费收入达到2.71亿元的高峰后,意外险便步入了下行通道。至2023年,其保费收入已大幅萎缩至0.44亿元,占比更是降至5%以下,从昔日的明星险种沦落为边缘产品。
令人欣慰的是,2023年公司在货运险与责任险两大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货运险承保利润实现了高达77%的增长,责任险则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显著转变,具体表现为从2022年亏损371.95万元到2023年盈利369.12万元。这两大险种的积极业绩表现,不仅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机遇,更有望成为推动公司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总体而言,该公司在产品布局与市场定位方面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铁路自保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采取了有力措施,将未分配利润中的10亿元按股东持股比例转增注册资本,从而有效提升了公司的资本实力。截至二季度末,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高达785.10%,充分彰显了其雄厚的资本基础。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充足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对于公司而言,如何更有效地开拓市场、实现盈利的持续增长,才是当前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掌门人”皆为铁路系
影响一家公司的气运,因素虽多,但掌门人无疑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历览铁路自保公司历任掌门人的履历,不难发现他们与“铁路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2024年9月初,铁路自保公司宣布了一项重要人事变动:陈锋不再担任董事长职务,这位70后掌舵人由此卸下了他在该公司的第四任董事长重任。
公开资料显示,陈锋生于1972年5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正高级经济师职称,其职业生涯始终与铁路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2009年起,陈锋历任铁道部及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多个关键职位,包括发展计划司合资及地方铁路管理处副处长、处长,中国铁路总公司计划统计部合资开发处处长,以及中国铁路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2017年,他更是在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及中国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2021年,陈锋正式加入铁路自保公司,先担任副总经理,年末即被任命为董事长。
回溯历史,陈锋的前任们同样在铁路系统有着深厚的背景。首任及第三任董事长黄桂章,曾在北京铁路局、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铁路总公司担任要职;而第二任董事长余邦利,则是一位资深的财会专家,曾任铁道部总经济师兼财务司司长,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总会计师。
这些领导者的多重身份不仅彰显了他们在铁路保险领域的权威地位,更揭示了铁路保险与铁路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不仅在保险业务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在铁路系统的投资决策、财务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这种跨领域的领导模式为铁路保险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也为整个铁路系统的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随着陈锋的卸任和公司产品业务的调整,铁路自保公司后续的发展路径也将备受关注。未来铁路自保公司能否依然“幸福成长”,我们拭目以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