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
自2015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18日至24日确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The World AMR Awareness Week, WAAW)。
这是一项全球性运动,每年举办一次,旨在提高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和了解,鼓励公众、“同一健康”利益攸关方以及在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进一步出现和传播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决策者采取最佳做法。
2024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的主题为“教育,倡导,立即行动”(Educate. Advocate. Act now)。
2024“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宣传片(来源: WHO官网)
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动物和植物感染的药物。
如果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且不再对药物产生反应,就会出现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从而使感染变得越来越难治疗或无法治疗,并增加疾病传播、患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抗生素正在进入细菌细胞(图源:《病菌简史》)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便引起了医生们的警觉。1945年,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警告了滥用抗生素可能存在的风险。果然,在弗莱明发表演讲后的两年内,就出现了首批关于抗生素耐药性的报道。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是耐药菌的典型代表,它是20世纪50年代全球医院疫情暴发和死亡的罪魁祸首。
1959年,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科学家们研制出一种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谁知没过几年,在英国便发现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图源:《病菌简史》)
如今,抗生素耐药性已被视为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变化等类似的系统性风险。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和发展威胁之一”。据估计,全球每年有近7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增至1000万。
历时三年的新冠疫情凸显了科学传播与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尽管COVID-19与AMR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公众的反应截然不同:我们对当前的流行病总能迅速采取行动,而对抗生素耐药性却往往视而不见。事实上,抗生素耐药性不只是科学问题,更是关乎每个人未来的紧迫议题。能否成功应对这场全球危机,取决于社会大家庭中每个成员——从农民到农场工人,从患者到开处方的医生——的认知、选择和行动。
戴自英教授,我国临床抗生素学奠基人、华山医院感染病学科创始人,曾说过一句话:一名感染病医生既要懂“菌”,也要懂“药”。
戴自英教授(左)师从青霉素发明者之一、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牛津大学病理学教授弗洛里(右)
华山医院感染病学科由感染科和抗生素研究所共同构成,致力于“大感染模式”建设,既重视经典传染性疾病的诊治,也把细菌真菌感染的诊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近日揭晓的2023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复旦版)全国专科声誉排名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传染感染专科领域连续第14年位居榜首。
在2024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到来之际,为提高大众对抗菌药物及其影响的认识,守护我们自身和下一代的健康,华山医院携手上海教育出版社,即将推出全新科普作品《抗生素简史》。
作为健康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书将引领你开启抗菌药物知识的大门,深入了解抗生素的发现及其革命性影响,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对全球健康的威胁,以及人类如何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病菌简史》
《疫苗简史》
《抗生素简史》
《抗生素简史》(典藏版)
作者:张文宏 王新宇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华山感染”全新医学科普作品
“病菌—疫苗—药物”健康三部曲收官之作
见人、见事、见时代、见历史
没有哪一类药比抗菌药物拯救过更多人的生命,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本书撷取20世纪抗菌药物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串联起抗生素的百年传奇进化史。在这里,抗菌药物不是考题中的选项,也不是医嘱里的处方,它们可能是不经意间的发现,也可能是某人毕生的心血,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全书叙史见人、以人系事,视野开阔,语言流畅,熔医学和史学于一炉,通俗而不失严谨,注重历史而不失现实关怀,旨在为个体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参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