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在看到南怀瑾照片时的第一反应基本上是:慈眉善目,颇具文人儒雅。

在互联网时代的宣传中,他广收门徒,热衷公益,更是终其一生坚持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时至今日,他的著作都是很多人叩响国学之门的敲门砖。

许倬云曾经评价他道:“南怀瑾是奇人,有一股吸引力,交游广阔,佩服他的人也很多。”认为他虽与严谨学者异其道,但其修养确有高人之境。

如此看来,似乎南怀瑾先生的一生确实完美无瑕,乃历代文人学者之典范。

然而事实上,对于南怀瑾本人和他的作品的争议从未间断,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更是露骨地称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迂腐、陈腐、谬误、悖理,一应俱在”,只配“文盲半文盲乡野村夫们看看”。

随着近年来媒体行业不断地发展,各种反对的声音也逐渐被放大,对他的评价更是两极分化,各执一词。

有人说他是大师,有人认为他不过是“神棍”。

一切都仿佛在迷雾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南怀瑾来到了乡绅父亲南仰周和母亲赵氏的怀抱之中。

在当时那个封建迷信仍存人心的年代,由于母亲赵氏多年不育,每日到城隍庙烧香拜佛,终产下独子。亲友们都把这位男孩说成是“佛送的儿子”。

这样的出身绝对算得上羡煞旁人的存在,加之神佛光环的护持,似乎一位神童就此降世。

就他的早年经历来看,的确配得上“神童”二字,但却是一位偏科的神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故居

南怀瑾自孩提时分便接受着严格的蒙馆教育。六岁开蒙,11岁时被送入乐清第一小学上学,但由于偏科严重,13岁的南怀瑾在小学毕业考试考了倒数第一,遂肄业,无法继续上学。

好在其祖母、父辈们并没有要求他将来能够显达或富贵,只求他能够平安一生,所以没有对南怀瑾严加训斥,过度苛责。

然而,南怀瑾虽然偏科,可自幼嗜书如命。小学肄业后,南怀瑾在南父的杂货店中帮忙,南父要求南怀瑾帮忙看店,结果仅仅过了几分钟,南怀瑾就又跑到了阁楼上看起书来。

即便如此,学业被迫中断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在书海中徜徉是南怀瑾的人生追求,但现实和未来也同样需要南怀瑾去考量。

南父要求南怀瑾学木雕或者去商店当学徒,希望他学习一门手艺,将来能够在社会中有一席立足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父亲(南仰周)与母亲(赵氏)

这是南怀瑾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的——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听从父亲的规划,或许此生便再与书本无缘。于是他拒绝了父亲的提议,在家中展开了为期三年的自修生活。

人的命运往往在家庭环境中被迫做出第一个抉择,但南怀瑾很幸运。

南父并没有动用封建主义式大家长的权威,逼迫南怀瑾走上自己为他规划的道路,而是认同了南怀瑾自己选择的道路,并大力支持。

南父将南怀瑾送到了乐清井虹寺(南氏家庙)。庙的设施很破旧,里面有一个管庙的瘸和尚。两人住在庙中,寒冷的冬风也冻不上南怀瑾对于书籍和知识的向往。

就这样,一个少年和一个和尚,在破庙中研读着四书五经,一读就是三年。期间,南父还为他请来了当地著名的学者叶公恕做南怀瑾的塾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省乐清市井虹禅寺

就在这样的教育中,南怀瑾来到了17岁。彼时,南怀瑾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并乐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南怀瑾自幼体弱多病,伤寒、麻疹、天花等疾病一个不落。然而,南怀瑾在饱读经史子集的过程中,也同这个时期的男孩子一般无二,迷上了明清武侠小说,并将武侠梦深深刻在了他的生命中。

但有趣的是,南怀瑾并不仅仅是像大多数孩子一样,止步于对侠客之幻想或是在路边捡到树枝的时候把它当作宝剑。他真的迷恋上了习武和剑术,并且有模有样地练习了起来。

甚至于有一次,他照着书中所写,练习“倒挂金钩”的时候不小心从横梁上摔了下来,摔得四肢僵直,无法动弹。巨大的声响惊动了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练拳时(1969年)

南父心疼南怀瑾,却并没有因此对他进行训斥,而是解开长袍为他示范。

得知了父亲也是习武之人的南怀瑾激动不已,缠着父亲教他习武。可南父秉持着“易子而教”的教育理念,请了当地一位会武功的林姓名医教南怀瑾习武。

林医生作为医生,同样也希望勤奋好学的南怀瑾能够继承自己的医术,他运用范仲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典故引导南怀瑾进入中医的世界。自此,南怀瑾结缘中医,在读书、习武、学医之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一来二去,南怀瑾的身体情况得以改善,同时,少年时的习武经历也影响了他往后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姻,家庭,大概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牵绊。但在南怀瑾身上非然。

经过了三年的埋头苦修,南怀瑾小有成就,并和人生的上一个阶段做了告别。

1935年,十七岁的南怀瑾娶了自己的姨表姐王翠凤,并诞下一子,取名南舜铨。

然而,南怀瑾此时正值少年,风华正茂,豪气干云。 仅是家庭美满非他之志,乐清县这个小地方也同样不足以令他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与发妻王翠凤

少年决定出去走走,看看纷繁世间。

于是,同一年,南怀瑾离开了家乡温州,离开了妻儿父母,独自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求索之路。

痴迷于武术的他,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

在国术馆同班同学中,他个头最小,年纪最轻,但每门功课,每种武艺,他学得最快最好。

但这显然不仅仅是南怀瑾天赋优异所致,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南怀瑾知道自己身体素质的短板,每天早出晚归练拳,有时甚至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开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浙江省国术馆名师合影

南怀瑾师从太极拳家田绍先(字兆麟)

南怀瑾很喜欢在西湖边练拳,或许有时练拳的枯燥和疲惫也会被美景冲掉几分吧。

一日,他在西湖边上练拳时,一位法名圣士的和尚前来询问攀谈,两人聊得投机,和尚便邀请南怀瑾去闲地庵做客教拳,和尚管饭。

两人也由此渐渐熟悉。南怀瑾开始接触到《金刚经》等佛经,而每当读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时候,他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身体空灵。

和尚见状大喜,称他是“再来人”,这种境界是许多人修行几十年都望尘莫及的。随后和尚拿出了一套《指月录》让南怀瑾继续研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指月录(上下)》全称《水月斋指月录》

这个事件是有些玄乎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南怀瑾于此的的确确与佛法结缘了。

在禅修和武术之中打磨数年后,1937年,南怀瑾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浙江国术馆毕业,获得武术教官的资格。

同年,日本在北平挑起七七事变,20岁的南怀瑾毅然中断了自己拜师学艺之道,希望报名参军,以武报国。

于是他只身入川,生活一度窘迫。

但生活的窘迫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心意,正所谓人穷志不穷,南怀瑾终于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部队,却在报名时因为身高问题被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24岁的南怀瑾(摄于成都)

有意思的是,当时心比天高的南怀瑾如何能够忍受这种失败的理由,遂当场说道:“我会武术,当兵不行我可以当教官。”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许是被南怀瑾的谈吐不凡折服,又许是对南怀瑾早有耳闻,部队竟然同意了这个要求,南怀瑾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当上了中央军校的教官,并且亲历了战争。

待到他从战场归来,辞去军校工作,辅助袁焕仙创建维摩精舍,已是五年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学,可以说是南怀瑾的立身之本,无论是他后来对国学的研究,还是他对于公益事业的热衷,都和他自身对于佛学的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他的佛学成就又和他于1943年5月在峨眉山大坪寺闭关脱不开干系。

南怀瑾一路走来,并不同于一般的武人。即便他对于武学剑道有着能舍弃一切般的痴迷,但他的骨子里依旧是当年那个病弱文人,而且对于儒、道、佛、医均有涉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南怀瑾

许是受到这样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南怀瑾从战场返回之后,见证了生杀地狱之残酷的他,对于生命又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于是他更加频繁地访仙问道,寻求自我内心的升华。

一个无论在何领域能够有所作为的人,强大的行动力都会是关键因素之一。

南怀瑾为了探寻自我和生命的关系,遵从本心,历时数月前往西藏,还于此结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恩师袁焕仙。

不久后,袁焕仙为了推广传统文化,在成都创办维摩精舍,南怀瑾遂辞去教官职务,与老师一同奋斗,并成为了维摩精舍的首座弟子。

在维摩精舍潜心学习的日子里,南怀瑾学习每每有会心之处,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就仿似被他揭开了一层,然而一层薄薄的面纱之下,是千万层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与恩师袁焕仙

这种无法触及根源的学习反而令南怀瑾内心瘙痒难耐。于是,为了研读佛家秘传《大藏经》,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南怀瑾登上了峨眉山的大坪寺,削发为僧,又是三年。

我们无从得知他在这三年之间具体领悟到了几何,但从他后来的言行还是可以看出,这三年的出家对于南怀瑾的影响是长达一生的。 包括他认为,出家并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内心的彻底的转变,应该做到“无比无此,亦无中间。 ”

但许是南怀瑾先生也无法真正做到如此吧,他还保有着对于传统文化之传承的执着,所以他还俗了,并留下一诗,诗云:

“不二门中我亦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

少年的凌云之志毫不收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在峨眉山闭关后的南怀瑾

还俗以后,南怀瑾大概在48年去过台湾,回到家乡后,便想请南父和家人一起到台湾去,安顿下来,主要是在战乱的时候可能想要更加安稳。

但南父并不想拖累南怀瑾,就以听不懂外面语言为理由拒绝了。1949年南怀瑾只身去了台湾。

时代的洪流就这样裹挟着人们不断向前走去,和南怀瑾前脚后脚到达台湾的诗人余光中,在许多年后感慨:“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总之,南怀瑾定居台湾基隆,直至晚年才回到大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初到台湾,人生地不熟,即便如此,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乐善好施早已成为了南怀瑾的习惯。

一次,一家小旅馆失火,有个叫杨向薇的吉林长春姑娘成了南怀瑾收留的难民之一,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但是,毕竟南怀瑾初来乍到,没有人脉也没有名气,带到台湾来的也不是黄金美钞,而是一大堆书。到台湾干什么?南怀瑾没有自己明确的打算。很快,就连维持生计都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与第二任妻子杨向薇

及孩子们的合影

正因如此,南怀瑾只能暂且搁置传学大业,同温州老乡做起了船运生意。三条船,几十条枪凑成“义礼行”公司。从琉球运货到舟山,再从舟山运货到琉球。一切还算得上井然有序且顺利。

然而,好景不长,国民党从舟山撤退时,占用了他公司的船,他血本无归,一夜之间负债累累。两女两子先后出生,他不得不栖身于基隆海滨一陋巷的棚屋中。

当时有日本的禅宗和尚宗演、居士铃木大拙,去美国弘扬禅宗,声望很高,还批评中国学者不懂禅,就有人劝南怀瑾执笔中国哲学史的禅宗部分。

于是,顶着生活的困窘,南怀瑾开始了《禅海蠡测》的编著,并于1955年成书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海蠡测

可惜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没有掀起一丝波澜,当时的台湾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据南怀瑾自己所说,当时的台湾算得上有好有坏,尽管台湾的基础设施——电力、马路、自来水,都搞得不错;社会秩序也比较好。但老百姓都很穷,满街的木拖板,老百姓都穿木拖板鞋。

可见,在当时的台湾,国学是没有传播的土壤的,活不好的人没什么谈论“生活”的情趣。不出意外,看过南怀瑾所著的《禅海蠡测》寥寥无几。

更有甚者,他的有些书被屠夫拿来裹肉。这使得南怀瑾痛心疾首,但这也没有阻止他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的台北市

随后,南怀瑾相继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等书,但少有人购买。直到1960年胡适阅读了《楞严大义今释》,表示明确的赞赏,南怀瑾才逐渐为人知晓。

转机出现在1963年,南怀瑾举家南迁台北后,南怀瑾的声名引起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的注意。

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

自此,南怀瑾开始了做学传学两不误的生活,期间创立组织、创办杂志、编写书籍等活动一样也没有落下,他本人也逐渐声名鹊起。

南怀瑾在台湾的讲学吸引了很多人,上至高官,下至三教九流,都是他的听众。乃至于蒋介石,蒋经国都时常会去听他讲课。甚至邀请南怀瑾主持实际工作,但被南怀瑾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讲授《庄子·外篇·胠箧》

名利会改变一个人,南怀瑾很清楚。他始终认为虚名会招来祸害,于是在1985年,出走美国,又在1988年迁居香港,辗转到2004年迁居上海,最终在苏州去世。

有人认为这是他对于现实的畏惧与逃避,也有人说真正的原因是南怀瑾痛心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在国际的式微,于是毅然决定将中国文化名扬海外,再做些实事。

真正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确定的是南怀瑾来到了美国之后,仍然没有停下传播文化的步伐。

在美国,南怀瑾辛辣地指出了美国的本质:民主自由的面纱是和平时期的装饰,一旦面对竞争对手,弱肉强食就是他们文明的免疫反应。

同时还说:野蛮人不懂中国的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南怀瑾在美国华府寓所

在香港,他始终认为应该坚持一国两制,不然香港无法繁荣。后来还通过自己的学生张尚德,联系了汪道涵,促成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汪辜会谈。两岸密使在南怀瑾先生的香港寓所中完成了国共两党会谈。

不难看出,晚年的他,除了辗转流离,似乎没什么改变一样。依旧是治学、公益这些他干了一辈子的事情。

而这一切的一切,给我们展现的都是一位为着国学奋斗终生,不求名利的大师形象,也必然无法让我们感受到南怀瑾有着受到争议的可能。

然而,当我们进入南怀瑾的治学之中,一些问题也就随之浮出了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学之道,重于严谨还是通俗为上,这似乎并没有一个定论,在严肃的学术氛围中,自然需要严谨,但面向普罗大众的教学,通俗也并非一种错误。

但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是难以容忍过分的错误的。

南怀瑾在演讲之时,引用《红楼梦》中的一首诗,却说成了《西厢记》,甚至不止一次,这种行为在严谨派学者看来,无疑是一种亵渎,而在通俗派学者看来,也是对读者的一种错误引导。

而南怀瑾本人对此的态度却是:注重诗本身的意义,至于出处并不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3岁高龄的南怀瑾给小朋友讲授诗词(2010年)

于是,争议产生了,支持南怀瑾的人认为,南先生不拘小节,学问早已融会贯通,出处又有何重要?而其反对者则认为,在如此基本的问题上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相比之大师更像是一个骗子……

有趣的是,对于南怀瑾的争议,窥其一斑,则大概可以知全貌。无疑,对于南怀瑾的大部分争议,无非是围绕其治学和行言。

诸如此类的事件并不少,例如,南怀瑾认为“龙的传人”一词是对中国人的侮辱,因为龙本身是中国古人圈养的一种动物;认为鹿其实是鲨鱼来到陆地上变成的。

乃至于他对于自己抽烟一事都另有所解,认为自己是在峨眉山闭关中习惯了清新空气,下山后“人”味太重,需要烟味来驱散……诸如此类云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

至此,信他者,将之奉若神明,宛如佛陀转世;不信他者,将他贬为乡野村夫一类仍不过瘾。

长此以往,难免有人认为,南怀瑾的一切成就不过源于他长于对自己进行包装罢了,“神棍”的标签也就此打在了他的身上。

其实,从客观上来说,南怀瑾治学不严谨、漏洞颇多是事实,迷信、长于包装是事实,传播传统文化是事实,热衷公益也是事实。

纵观其一生,“奇人”二字并不为过,只是究竟是“神奇”还是“怪奇”,需留予后世评说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在太湖大学堂书写“天下为公”(2011年)

南怀瑾一生曾多次评价自己:“一无长处,一无所是。”也明白自己并非学者,只是读了各式各样的书,又学了不少杂家的学术,因而希望把自己的所知所学用在社会上。

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南怀瑾?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并无意义。

只有一个苍老的身影,晃晃悠悠从远处走来,又向着远处走去。

审核丨编辑:翟晨旭

排版丨编辑:立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篇

░ 观点

░ 杂志

░ 征稿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