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8日,“中关村指数2024”发布。结果显示,2023年中关村综合指数329.4,较上年提升19.9个点,体现出中关村示范区稳中有进的总态势。

中关村指数由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编制,已连续13年向社会发布。中关村指数指标体系由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双创生态、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构成,以2013年为基期,加权合成综合指数及五个一级指数,旨在直观有效刻画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成为表征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北京连续8年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中关村示范区依托北京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汇聚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居全国第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12所高校入选自然指数2024、QS 2025世界一流大学TOP500。9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关键领域和前沿科技布局,产生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智能脑机接口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运行开放共享。

在外部环境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情况下,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研发创新仍较为活跃,2023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4494.1亿元,约四分之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10%。107家企业入选欧盟“2023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7家企业跻身TOP100。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前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真空噪声芯片、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全球首款128通道无液氦脑磁图仪、全球首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首台国产12英寸晶边刻蚀机、国内首款脑与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等重磅成果,攻破百微秒周期工控系统、超高功率切割设备、车载液氢储供系统、机器人轻量化末端执行器等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关村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了未来高新视频智能技术创新联合体、国产化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北京市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等27家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衔接的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合作,联合设立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通用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等联合实验室,合作成立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新一代智能硬件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体,推动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落地,加快行业创新人才培养。

形成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贡献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约三分之一、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的约六分之一。目前中关村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产业规上企业实现总收入9913.9亿元,拥有4家全球“灯塔工厂”、3个汽车领域国家级平台,海淀机器人产业、顺义航空装备配套产业、密云测控装备产业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围绕量子信息、脑机接口、超材料、低碳技术等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北京火箭大街、中关村(延庆)低空经济产业园,揭牌成立北京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实验室。

中关村示范区形成了由高成长初创企业、专精特新、独角兽、上市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构成的科技型企业矩阵。独角兽企业领跑全国,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示范区独角兽企业92家,总估值4750亿美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潜在独角兽企业115家。上市企业增多,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境内外上市企业527家,当年新增上市企业26家;上市企业总市值约11.2万亿元,市值超千亿元企业25家;科技领军企业综合实力突出,15家企业入选财富“2024年世界500强”,7家企业入选Brand Finance“2024全球科技品牌价值100强”,35家企业入选福布斯“2024年全球上市企业2000强”,23家民营企业入选全国工商联“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41家

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新设科技型企业51497家,平均每天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41家,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新设企业数量实现30%左右的快速增长。企业获得股权投资额约1000亿元,其中约85%投向硬科技新赛道,人工智能领域获得股权投资额占中关村示范区的近三成,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等获得数亿美元投资;医药健康领域获得股权投资额约110亿元,主要覆盖小分子药、mRNA药物、细胞疗法等细分赛道;新能源领域获得股权投资额约100亿元,主要集中在光伏、氢能、碳存储等热门方向;动微视觉、晶飞半导体、和泽启元等一批聚焦机器人、集成电路、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初创企业成立不足一年即获得千万元以上投资。

中关村示范区聚焦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了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底,北京拥有7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标杆孵化器、51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以及2100余家备案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围绕高精尖垂直细分领域布局建设了概念验证、共性技术研发、智能算力等各类平台140余个,新设立北京国际核酸药物创新中心共性技术平台、3D云渲染引擎生态共性技术平台、集成电路测试验证共享技术平台、“京西智谷”智算中心等,满足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需求。

中关村示范区通过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开展中关村“火花”系列活动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截至2023年底,北京孵化机构在孵企业10602家,累计毕业企业30760家。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新晋独角兽企业26家,85%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硬科技领域,其中智谱华章、中科富海、思谋科技等4家源自清华、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津冀设立10622家分支机构

截至目前,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10622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设立了通州、怀柔、天津、燕郊等分中心,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京津冀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相继成立。中关村示范区企业联合津冀创新主体共建车联网技术创新联合体、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等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作增强,北京奔驰、理想汽车和小米汽车在京津冀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超240家。中关村京津冀创新合作园区建设加快,截至2023年底合作园区累计注册企业7165家;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开园运营以来,入驻专业服务机构约30家、科创企业110多家。中关村示范区与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都市圈等国家其他重要区域的发展合作不断加深,联合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深圳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10家国家高新区,共同成立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研究员认为,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实践者和未来引领者,未来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更加注重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以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副主任、北京盛景嘉成投资合伙人杨跃承认为,未来中关村在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中,要围绕国家战略重点谋划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系统的有效性,在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及未来产业发展上有更大作为,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战略高地。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表示,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关村在“十五五”要做好谋篇布局,瞄准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总目标,一是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率先实现基础前沿领域领先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二是着力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服务体系;三是着力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四是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五是着力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形成对各类创新要素的强劲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