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铺子“配料表造假”事件的最新进展出来了——良品铺子产品没问题,打假网红“翻车”。

11月18日,湖北省武汉市市场监管部门正式发布通报,经湖北、安徽、河南三地协同调查,良品铺子桂花坚果藕粉及酸辣粉产品配料表信息真实无误,产品成分与配料表完全一致。

在这场叠加产品、网络舆情、消费者信任危机等多重因素在内的事件,最终让“清白”的良品铺子付出极大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不说近期短暂的动销影响,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舆情消息带来的品牌力消耗,以及消费者信任心智重塑,都需要修复期。

这让整个行业深思,近期多个打假网红针对食品餐饮领域的打假翻车,行业应该如何规范?

从这个维度讲,良品铺子这次虽赢但真的“憋屈”,而那些基数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企业,更需要安全感。

打假网红“翻车”,变相考验良品铺子的品质

11月18日晚,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调查通报,湖北、安徽、河南三地监管部门对食品委托加工协议、生产方生产资质、验厂相关材料、实验室检测报告等开展调查。同时,也从原料、采购、投料生产、成品检验、储存、发货逐项检查,均未发现问题。

通报称,结合两地(安徽、河南)市场监管部门协查回函以及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情况,举报人反映的良品铺子涉嫌委托生产的“‘桂香坚果藕粉’检测出木薯成分”,“‘酸辣粉’未检测出红薯成分”的问题并不成立。

其中,安徽、河南两地官方抽检批次包括举报人反映的同批次产品,检验结果也均合格,配料表成分和标称一致。

11月19日,良品铺子发布澄清公告,2名举报人散布“酸辣粉里没有粉”等谣言,严重破坏了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引发社会恐慌,影响极为恶劣,将对2人提起诉讼。

当下的新闻,尤其是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报道,一定得让“子弹飞一会”。因为市场上太多各怀鬼胎的各路人士,借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以打假的名义赚着上不了台面的钱。

如果复盘一下,这次被卷入舆论中心的产品为代工生产。某种程度上,这正是抓住了消费者对于代工模式的片面理解,认为“代工产品的安全性不及自主生产。”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代工模式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且良品铺子作为综合类的休闲食品企业,部分产品代工也是正常现象。其核心在于对代工厂生产资料的掌握和了解程度。

据了解,作为我国头部休闲食品企业,良品铺子参与起草《健康零食通用要求》(T/CAB 0235-2023)等多项团体标准、行业标准等。

作为深耕行业18年的头部企业,良品铺子有一整套严格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通过供应商准入管理、供应商评估考核和淘汰管理、工厂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检测管理等流程,从标准到执行,从源头原料到销售终端,全链路保障食品安全。

比如,为了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与高标准,良品铺子制定了严苛的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书和多维度验收标准书,建立了自己的产品检测中心,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CNAS)认证,覆盖产品入库到上市销售后的全部环节,同时根据业务变化,不断完善全过程质量管控流程,形成了全流程的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

对于大型生产型企业,几乎没有主动造假的动机。因为相较于偷工减料带来的蝇头小利,被揭穿后的品牌危机才是不可逆的。

碰瓷“打假”之风,已干扰企业正常经营

简单梳理不难发现,良品铺子的遭遇并非孤例。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打假”赛道变得异常拥挤。网暴式打假、咆哮式打假大多可轻易裹挟消费者意愿,并获得巨大流量支持。同时,部分网红利用打假题材博取流量密码,并以此获得非法收益。

在社交平台检索“食品打假”,类似案例比比皆是。网暴式打假、咆哮式打假,本质上都是部分职业打假人,寻求一种新的流量变现方式。

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老板也经历过类似的打假。但是,他们大多选择息事宁人。他们不是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而是实在耗不起。

曾有遭遇打假的企业老板在网上发帖表示,跟这些打假网红拉扯,打口水战和走法律途径,真的是扛不住,不仅耗时耗力,还耗财耗物。大部分时候,很多企业老板选择花钱了事。

《市场监管半月沙龙》曾就职业打假现象撰文称,企业为配合政府处理投诉举报,也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小微企业甚至在起步之初,尚未积累经验就因职业打假过多而心灰意冷、退出市场。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职业打假人通过无限放大标签瑕疵、不同执行标准等小问题来获得流量关注,让企业承担了过多的负担和成本。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在2023年,有人在一年内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1372家餐饮店提出高额索赔。“中小企业几乎无力应对打假人的骚扰,而部分打假人的真实目的,则是裹挟舆论,来获得一些不正当利益。”营销策划专家孟志刚说。

而那些“打假”翻车和被辟谣的相关企业,最终也很难做到全身而退。从“配料表造假”事件爆发至今,良品铺子在线上线下受到巨大冲击。

据不完全统计,上述事件出现后,网络相关报道对良品铺子的品牌心智的影响不可估量。直至当下,良品铺子的社交平台下面,依然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留言,称“不买它家产品了”。而在线上线下渠道的销售数据来看,良品铺子的生意切切实实遭受了巨大冲击。

包括良品铺子在内的多家遭遇打假的企业,需要长时间去消化这一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

打假网红,应在监管之下

事实上,各行各业深受无良打假人之害的企业数不胜数。

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洪明基等委员均指出,公司化运作的“知假买假”与“主动造假”的恶意索赔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增加企业经营负担,抢占行政司法资源。

他们建议,应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国家立法明确恶意索赔行为认定标准,优化消费投诉举报处置机制,并在行业内共享恶意投诉举报异常用户名录。

坦言之,正常的职业打假属于社会监管的一部分,是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但是,目的正义的动作还需流程规范。“从老乡鸡、胖东来、良品铺子等品牌陷入打假舆论漩涡来看,食品安全不应该任何个人都可以做审判者。”ULAWYER食安律师团队创始人、上海双创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皓认为,如果任何一个没有法律基础和食品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自行裁决,法律将失去其应有的约束力,社会将陷入无序状态。

中国品牌与防伪执法打假协助联盟专家贾洪海认为,当前的投诉举报制度,实际上是让职业索赔人利用制度设计缺陷,以“维权”之名、行“勒索”之实,通过投诉举报,利用行政执法资源进行牟利,“法律是维护投诉举报人的权益,不是维护投诉举报人的利益。”

10月29日,东莞市五部门发布《关于依法规范市场监管领域投诉举报行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防范以牟利为目的的恶意索赔投诉举报行为过多占用有限的行政资源,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职业投诉举报,可纳入不属实件管理,不进行满意度评价考核及通报。

保障食品安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净化打假市场也需各界力量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