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58岁男子,既往有糖尿病多年,最近出现下肢无力、肌萎缩,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还是另有原因?一起来探案吧!

撰文:松柏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58岁的男性患者,6周前突然开始出现背痛、双下肢痛,走路时,感觉右侧膝关节无力,需要借助拐杖行走,上肢一切正常,没有受到影响,发病来无体重减轻、发热或干燥综合征症状(如口干、眼干)。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医院就诊,医生查体后发现患者右大腿前内侧肌肉萎缩,肌力评分显示多处肌无力,双下肢触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进一步追问病史,发现患者早在11年前就有糖尿病了。看到这,你是否第一反应认为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可病情远远没有想象中简单,患者究竟所患何病?医生又是如何找到“元凶”的?继续往下看!

病例分享

男性患者,58岁,因“背痛、双下肢痛6周,加重4周”入院。

现病史:患者6周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背痛,放射至双下肢,走路时,感觉右侧膝关节无力。4周前右膝关节无力症状进一步加重,需要借助拐杖行走,伴右侧大腿肌肉萎缩,双下肢感觉减退。发病来无体重减轻、发热或口干、眼干等不适。

既往史:有2型糖尿病病史11年,目前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11%。

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患者背痛,放射至双下肢,右下肢肌肉萎缩,肌力(MRC评分):髋屈肌2/5,髋伸肌4/5,髋外展肌4/5,髋内收肌3/5,膝伸肌3/5,膝屈肌4/5,踝背屈肌3/5,踝跖屈肌4/5。左下肢肌力正常,除踝背屈肌轻度无力(MRC 4/5)。双侧腓肠肌后外侧和足背外侧感觉丧失,右侧小腿内侧和足内侧感觉丧失。双侧踝反射及右膝反射消失,其余反射正常。

鉴别诊断及依据:

  • 糖尿病性腰骶丛神经病(DLRPN):患者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不对称性肌无力(近端较远端严重)伴萎缩,右侧膝反射消失强烈提示DLRPN。但是,双小腿后外侧和外侧背足的“对称性”感觉丧失在DLRPN中不太常见。对称性发作的感觉丧失和4周内快速进展导致的显著功能障碍,提示除DLRPN外,可能还存在更急性的病变。

  • 巨细胞病毒(CMV)多神经根病:患者缺乏全身症状,缺乏其他CMV相关疾病(视网膜炎、肺炎、食管炎等)症状,故诊断该病的可能性不大。

  • 淋巴瘤性神经病:淋巴瘤性神经病变常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但是本例患者没有全身症状(发热、体重减轻、疲劳),没有淋巴结肿大或器官肿大,故诊断该病的可能性不大。

  • HIV相关神经病:该病通常表现为影响足部和手部的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通常不会像本病例中观察到的那样引起严重的不对称性肌无力。由于HIV神经病变可能有多种表现,故也可排除。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维生素B12、叶酸、血管炎谱、甲状腺功能、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血清学、血清蛋白电泳均正常。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11%,提示糖尿病控制不佳。HIV-1 ELISA阳性,免疫印迹法确认。CD4细胞计数为328个/μL。

  • 脑脊液检查:淋巴细胞增多(80个细胞)。蛋白水平显著升高(455 mg/dL)。脑脊液细胞学和病毒PCR(包括CMV PCR)阴性。

  • 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研究显示右侧股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降低,右侧隐神经和右浅腓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s)异常。针极肌电图显示股神经(股外侧肌)、闭孔神经(内收大肌)、胫神经(腓肠肌)、腓总神经(胫前肌)支配的肌肉有去神经和再支配电位,腰椎旁肌相对保留。

  • 病理学检查:右腓肠神经活检显示血管周围、神经内膜和神经鞘内淋巴细胞浸润( 图A和B )。

  • 免疫组化显示CD3阳性表达( 图C ),CD8阳性表达( 图D ),CD4阴性表达(图E)。

  • 影像学检查:全身PET扫描正常,排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患者相关检查资料

根据以上资料,你知道患者最终诊断是什么吗?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答案吧!

总结:

这一病例强调了在复杂病情背景下进行全面诊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糖尿病和HIV共存的情况下,需警惕不典型的神经病变表现。 通过多学科合作和全面的诊断流程,最终实现了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这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寻常的病例时,医生需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应保持开放的诊断思路,综合考虑不同疾病间的相互影响,以便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Bhavani Madduluri, MBBS, MD, Afshan J. Shaik, MBBS, MD, Naresh Babu Kamani, MBBS, MD, et al.Clinical Reasoning: An Unusual Etiology of Lumbosacral Plexopathy in a Patient With HIV Neurology 2024;103:e209930. doi:10.1212/WNL.0000000000209930

责任编辑: 老豆芽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