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直通《帮帮团》

周先生和唐先生是两位勤劳的广告物料加工商,他们的工厂仅有一墙之隔,平日里互相照应,关系融洽。

一天,唐先生带来了一位自称是拉卡拉代理商的李女士,她向周先生推销起了拉卡拉的收款二维码。李女士声称,这个二维码不仅当天到账,而且三年内免手续费,手续费仅为0.38%。周先生一听,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便决定办理。

然而,在办理过程中,李女士却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她要求周先生向她指定的两个账户(一家汽车店和一家文化公司)打款,共计30009元,声称这是为了激活收款码,三天内就会将钱款转回。周先生出于对唐先生的信任,以及李女士的承诺,没有多想就转了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李女士发来了已经做好的收款码物料照片,周先生一试,果然可以正常打开。可是,三天过去了,钱款却没有如约转回。周先生开始催促李女士,但李女士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后来干脆不接电话了。

周先生无奈,只好找到唐先生询问情况。没想到,唐先生也是受害者之一,他也被李女士以同样的方式骗走了一万元,至今还差3500元没有要回。

周先生和唐先生这才意识到,他们可能遇到了骗子。于是,他们联系了拉卡拉公司的客服热线,询问李女士是否是公司的代理商,以及转账行为是否是公司规定。客服人员明确告知,拉卡拉公司没有先行转账的要求,也没有三年免手续费的优惠,建议他们不要相信。

周先生和唐先生感到十分愤怒和无奈,他们一方面继续催促李女士转账,另一方面向警方报案。在等待警方处理的过程中,周先生和唐先生了解到,原来还有多位市民也遭遇了同样的诈骗,他们成立了一个维权群,共同商讨如何应对。

经过初步调查,警方发现李女士是龙岩人,转款的公司注册地点也在龙岩。李某为该公司的监事,涉嫌诈骗的金额高达30万元。警方已经对李某采取了强制措施,并立案侦查。

周先生和唐先生感到非常欣慰,他们相信警方能够尽快破案,追回他们的损失。

随着金融服务的普及,新型支付方式带来了便利,但也伴随着风险。周先生和唐先生的遭遇警示我们:在使用金融服务时,需警惕营销陷阱,务必了解合同条款、费用结构,并及时与官方客服核实。遇到诈骗,应立即报警,维护自身权益。同时,金融服务提供者也应加强监管,确保服务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法律点分析

在本案例中,法律点主要集中在诈骗罪和合同欺诈,以及消费者保护。

01

诈骗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本案中,李女士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了拉卡拉代理商的身份,并谎称需要转账激活收款码且会返还,从而骗取了周先生和唐先生的财物,且金额较大,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依法应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02

合同欺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李女士通过欺诈手段使周先生做出了错误的转账决定,双方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合同关系。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的规定,周先生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并要求李女士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

03

消费者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李女士的行为侵犯了周先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周先生有权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女士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赔偿损失。

综上所述,该故事涉及了诈骗罪、合同欺诈以及消费者保护等多个法律点。这些法律点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陷入类似的法律纠纷。同时,也强调了法律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作用。

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帮帮团》

每晚18:00-19:30播出,

敬请关注!

如需帮忙,

可拨打我们的栏目热线

0591-38280880

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