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8日举行的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

科技成果对接活动

30个院士、专家领衔的‍

重点在蓉转化项目

吸引了参会者的关注

细数这些项目

有12个都是院士团队带来的

院士成果缘何扎堆“安家”成都?

问题的答案

也许可以从这场活动中

“窥见一斑”

实现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众多院士专家成果在蓉“落地生金”

机器狗“灵瞳”医疗3D高速打印机地灾监测雷达搬运机器人……11月18日上午,“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的成果展示区域热闹非凡。

“这些都是全国知名高校院所院士专家团队在蓉落地转化的科技成果项目,我们采用‘展板+电视屏+实物’方式,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氢能、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展示了30项创新产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成都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不断完善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生态,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了创新沃土。这也让越来越多的院士、专家团队选择将“所研”在蓉转化为“所用”

在成果展的这些项目,不仅多由院士、专家团队领衔,“含科量”满满,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是“安家”成都,实现高质量成果转化落地的行业创新“佼佼者”,实现科技创新与一座城市发展的共同奔赴。

在新都区深思有形数字化智能化辊压工厂已于今年3月投产。在车间里,纵列着两排橙白两色相间、高低错落的设备,据介绍,这套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辊压行业的“工业母机”,可以使材料利用率达到95%,甚至可以用在“新都造”C919机头里,以及其他高度柔性化零部件的制造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杨军教授团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思有形(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已“开足马力”,订单仍“供不应求”。在杨军看来,深思科技具有“成都基因”,与成都加强合作既有天然的联系,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成都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在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布局有很大的优势。成都深思的快速发展,也恰恰说明成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在成都高新区李克强院士团队正在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整车制造企业,提供车载智能终端产品“中国解决方案”。“在公司的产品中,车规级5G&高精度定位模组做到了国产化,并且从研发到生产制造,我们都将在成都完成。”国汽智端(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博谈到,“成都拥有非常好的营商环境,提供了众多产业支持政策,公司从2022年落地成都以来的8个人发展到了近200人,成长的速度很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队之所以能发展得如此迅速,与其背后强大的高校科研团队密切相关。王博表示,国汽智端依托清华大学李克强院士团队技术,“来到成都之后,我们与电子科大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后,我们将进行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定位、数据脱敏等方面的联合研发,持续发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除此之外,西南交通大学陈维荣院士团队带来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核心动力,美国斯坦福大学李耀研究团队带来的“成都造”手术机器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团队带来的含氢能零碳多能源供需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团队带来的装备和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仿真设计平台……来自全球院士专家们的创新成果正在成都落地生金!

政策“铺路”改革“先行”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蓉高效转化

随着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群起势,高端创新资源加速在蓉集聚,科技创新成果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如何发挥创新平台成果溢出效应,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蓉高效转化?成为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

成都如何破题?改革“先行”,政策“铺路”,服务“架桥”,从“科创18条”,到“科改30条”,再到出台制定一系列成果转化专项政策措施,成都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制度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项支持政策有了,要想落地落实,还要有“专班”推进。

“我们创新建立了成果转化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政府+高校院所+投资机构+技术经纪人’的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进全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市科技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处处长黄海说,截至目前,市区联动组建15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组建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组建18余支驻校(院)技术经纪人队伍,对接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00余项

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转化不仅要“搭稳桥”,还需要“送补给”,这样才能将成都科技创新生态链条上的人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资本等要素有效串联。随着“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持续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正式启动,成都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搭建科技成果收集、展示、路演、对接、撮合、转化为一体的技转服务平台,帮助在蓉高校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企业“找技术、找场景、找资金、找人才、找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9月召开的全市经济运行工作推进会提出,要突出科技赋能、成果转化,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上提质效。就在上个月,“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 创新转化服务模式面向全省推广。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逐步在成都构建起来。“打造‘聚、服、展、孵’于一体的创新服务聚集区,成都科创生态岛已聚集服务机构96余家、提供100余项服务事项。打造科技版‘天猫’商城‘科创通’,已聚集科技企业4.1万家、高校院所157家、服务机构1096家,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20万次。”黄海介绍道。

想让前沿创新成果留在成都,生根发芽,并向产业应用“迈步”,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中试。随着加快布局建设中试服务平台,成都已备案建设中试平台69家,累计培育中试工程技术人员1000余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创新成果转化而来的初创科技型企业一般都具有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点,如何让其在成都“茁壮成长”?探索为企业灌溉科技金融“活水”,也是成都培植良好创新创业沃土的生动实践。

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成都正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推出‘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积分贷’等金融产品,累计帮助4000余家企业获得贷款超430亿元。

上周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指出,要持续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相信随着全会精神落地落实,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常态化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