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14日,深夜无月色,破庙里坐着数十个残兵。
他们是皖南事变时逃生的将士,此时都很疲惫正在休息,唯有一名重伤员保持着清醒。
他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是新四军最高将领之一,此时却举起枪对准自己头部。
砰的一声枪响,他倒在了血泊里,履行了自己曾经的誓言。
可谁能想到,直到八年之后,新中国已成立,他的遗体才被找到,那当年是藏在哪里?
袁国平的誓言是什么,为何竟要举枪自尽,当年的皖南事变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呀。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双方签订了协议,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这支新四军兵强马壮,由叶挺担任军长,项英担任副军长,张云逸担任参谋长。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设在南昌的陆象山路,各级领导已基本就位,军部人员开始陆续到位。
但政治部主任人选仍未确定,这让项英非常焦虑,希望党中央能尽快安排人员。
当年在黄埔军校时,周总理就担任过这一职位,可见一职位至关重要。
毛主席一直思索,到底派谁去最合适呢?
眼看没有答复,项英越来越急,直接提议要罗瑞卿或谭政,这两人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确实是最好人选之一。
但毛主席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袁国平。
在袁国平离开延安前,毛主席特意与他进行谈话,为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那么袁国平到底有何本事,竟然能够担当此重任?这还得从他的革命经历说起。
袁国平出生于1906年,是湖南邵东县人,只是普通农家孩子。
他幼年时体弱多病,幸好外祖父是拳师,便跟随习武锻炼,也凭此才没有被富家子弟欺负。
他在十六岁时,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进步思想,还成为学生代表。
毕业后,他打算去上海深造,恰逢黄埔军校在上海招生,于是弃文从武,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政治科。
入学后不久,在萧楚女等人的影响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军校毕业后,袁国平参与了北伐战争,此后参与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并协助建立了东江革命根据地。
然而面对蒋介石围剿,东江苏区遭遇了失败,此后袁国平被派往湖南平江,后来在不同军团的政治部工作。
在政治部工作多年,他在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将经验编成一本书来传授经验。
长征开始后,他作为政治部主任,始终与红三军团同行。
在湘江战役中,他亲自带领红十团作先锋,与红一军团合作抢渡,控制界首到脚山铺的渡河点,掩护部队安全渡江。
在强渡乌江时,他发表了“突破乌江封锁线,创造渡江英雄”的演讲,极大鼓舞了士气。
在娄山关战役前,袁国平在急行军中组织宣传队,沿途张贴标语、高唱革命歌曲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尽管后方工作同样重要,但袁国平却难以平静地坐镇后方。
作为一名军人,谁不渴望在前线战斗呢?
他曾多次向党中央请求到前线,愿意为民族的解放和胜利而战,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
直到新四军成立,他终于能够如愿以偿。
1938年4月26日,袁国平抵达安徽岩寺,来到新四军军部,正式担任了政治部主任。
新四军的前身是驻守苏区的红军,他们曾遭受严重打击,导致人数大幅减少,此外还包括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击队。
可以想象,对于这样临时拼凑的队伍来说,开展政治工作是极其困难的。
在那个时期,新四军没有成型的政治机构,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从零开始。
面对这样的状况,袁国平并没有气馁,而是坚定地开始工作,持续完善政治体制,规定不同的政治机构。
他注重利用人才,从各地选拔人员加入任职,既看重他们的革命背景,也重视工作经验,做到人尽其才。
他还创建教导营和教导总队,经常进行精彩演讲发言,极具感染力,特别振奋人心。
在这个时期,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阶段,所以新四军始终在上战场。
由于日军推进速度极快,常常我军未能转移物资,致使落入了敌手,也让新四军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
那时候经常战败,而且缺衣少食,军心民心低落,许多人对是否最终胜利感到悲观。
袁国平并不认同,始终坚信只要不放弃,持续战斗,最终必将赢得胜利。
他每到一处,都会举行动员大会发表演讲,后来还主持新四军军歌的创作,组建两百人的战地服务团。
在袁国平的领导下,新四军的政治工作井然有序,队伍建设也进展顺利。
可敌人总在暗中窥伺,新四军终究遭遇了劫难。
尽管蒋介石与我党恢复合作,但他始终怀有消灭我军的念头。
他最初想将我军推向抗日前线,利用日军来消灭我军,但他未曾料到的是,我军越战越强,
威名也越传越广。
特别是新四军,在江苏、安徽地区积极打击日军,这更让他感到很不安。
原本新四军是来支援的,如今却成了助力,在他看来甚至成了一个威胁。
蒋介石非常愤怒,急切地寻找机会来消灭新四军。
直到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作战,连续对日军发起攻击,发起了百团大战,给日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蒋介石觉得不能再等了,必须尽快动手解决对手。
蒋介石利用各种理由,对新四军施加压力,并秘密调动兵力,准备对新四军进行包围。
新四军最初进行了坚决反抗,袁国平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奈何国民党对此不予理会,导致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这一年冬季,蒋介石发出电报,命令八路军和新四军撤退,在一个月内退到黄河以北。
与此同时,他暗中指派顾祝同和上官云相,指挥超过十万军队,准备进行围剿新四军。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陷入困境,不得不开始转移。
在叶挺的带领下,九千多人抵达茂林地区,然而行进至泾县的丕岭一带时,遭遇国民党军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
八万多人偷袭九千人,新四军只能在仓促中应战,由于力量太悬殊,不得不分散突围。
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陷入生死危机。
为了挽救濒危部队,叶挺挺身而出,独自下山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结果却被敌人扣押。
面对这一情况,新四军三大将领决定,在当天深夜分别带领部队突围。
在突围行动中,项英和周子昆先后被叛徒杀害。
袁国平身中数枪,倒在草丛中,一度失去意识。
幸运的是,他被随后赶到的副连长李甫发现,那时他已经全身是血,根本无法行走了。
袁国平在半昏迷中,听到战士的呼唤,尽管疼痛难忍,他还是提出要求:
不要再管他了,他已经走不了的,战士都是革命的火种,必须突围出去!
尽管袁国平这样说了,但彼此袍泽情深,都是经历生死的战友,战士怎能舍他而去呢。
战士们找树枝割藤条,制作了一副担架,将袁国平放在上面,抬着他走。
天色将明时,他们抵达了一个渡口,但在渡河时被发现了,双方又陷入了激烈的交战。
他们艰难地冲出了包围,来到了一个破庙修整。
原本超过百人的队伍,如今仅剩下三四十人,袁国平之前已经中枪,渡河时又遭受重伤,身体状况非常糟糕。
等到夜半时分,袁国平终于从昏迷中苏醒,还费力地取出一本笔记本,以及七块大洋。
他让战友赶紧突围,能救一个是一个,否则可能都走不了。
至于那七块大洋,是他交给党的党费,请战友帮我转交了。
看到袁国平如此虚弱,战友忍不住流下眼泪,可是依旧没有抛弃他,选择继续守护他。
袁国平深知,正是由于自己的存在,战友才没有选择抛下他突围,心中既感动又担忧。
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是累赘,如果继续跟随,战友会面临更多的牺牲。
思前想后,袁国平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趁战士们不备,悄然取出了自己的配枪,对准自己太阳穴扣下了扳机。
枪声骤然响起,战友发现袁国平倒下,纷纷冲上前去,抱着他失声痛哭。
袁国平实现了他的誓言:一百发子弹,九十九发用来杀伤敌人,最后一发留给了自己。
这一刻,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三十五岁。
袁国平牺牲后,战士们为他的遗体做了妥善安排。
他们找到了附近的一位老农,请他保护好袁国平的遗体。
老人对新四军充满敬意,毫不犹豫地答应,为了避免被发现,将袁国平的遗体安葬在家族祖坟中,连妻子也未告知。
国民党搜寻袁国平遗体时,老人面对重赏也未泄露任何信息,直到临终才告诉亲人消息,要求保密直到新四军归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得知这个消息,经过辗转寻找,才找到这家人,确认了袁国平身份。
1955年,袁国平的遗体从安徽泾县迁移,长眠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袁国平为中国革命胜利奋斗一生,他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