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鲁迅眼中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商人,我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下,商贾的社会地位实属不高。
古时候,文人笔下的商科莫不是"重利轻别离"就是"朝朝误妾期"。但世人对这位生长于封建桎梏下的大商人的评价却是:智信仁勇,甚至是将其誉为华商中民族英雄的典范。在世人的眼中他不仅仅是一个有钱的商人,而是一个有灵魂的英雄。
他叫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商帮"之一的徽商的代表人物。他从一穷二白,到"红顶商人",最后郁郁而终。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尘埃之毫末走上人生的巅峰时刻,叹惋的是晚景凄凉成为最终的牺牲品。
作为徽商的代表人物,胡雪岩的身上有着徽商注重诚信的特质,以诚为本、为人着想、精明干练皆是徽商的优良品质。被整个商界奉为"商圣"的胡雪岩更是将顾客定位为"养命之源",他深知"顾客就是上帝"的为商之道,并以"戒欺"二字为核心,竭力坚守"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
从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
清道光三年,胡雪岩生于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的一户贫苦人家。幼年时期,家境贫寒的胡雪岩很小就依靠帮人放牛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来以此为生。在胡雪岩十二岁那一年,这个困顿的家庭遭受了一个巨大的打击,胡父病逝了。
随着胡父的病逝,这个本就穷困潦倒的家在风雨中更加飘摇。胡父逝世一年之后,十三岁的胡雪岩决定离开家到外面打拼,就这样这个一穷二白的少年为了生计挥别亲友独自到外面闯荡。
最初,胡雪岩远赴杭州在当地的粮行、商铺当伙计,而后又辗转到当时的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很珍惜每一次机会,在钱庄胡雪岩从最苦的杂役工做起,每天扫地、倒尿壶,整整三年从不叫苦喊累,因为这份勤劳和敦厚,他得以在三年后得到主家的认可顺利成为钱庄的正式伙计。
清道光二十二年,胡雪岩遇到了他人生的"伯乐"。时年十九岁的他被杭州阜康钱庄的掌柜看中并首为学徒。由于阜康钱庄的掌柜膝下无子,加上胡雪岩头脑灵活、踏实肯干,于是便将他视为亲子且当作未来的接班人来培养。
在阜康钱庄掌柜逝世以后,他将自己的钱庄交付给胡雪岩,这座在当时价值五千两白银的钱庄才成为胡雪岩商业帝国的起点。而后的岁月中,胡雪岩以阜康钱庄为核心产业,逐渐扩大自己的经营,从钱庄、当铺、生丝、药局、军火、机器、筹措外资贷款。
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阜康钱庄的分支更是扩大到二十几处,可以说是遍布大江南北。直到清光绪五年,胡雪岩创立的"胡庆余堂"药号的资本就高达二百百十万两白银,在当时"胡庆余堂"可谓是与北京的"同仁堂"南北辉映。
坊间盛传"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要知道"胡庆余堂"仅仅是胡雪岩名下的产业之一,可见巅峰时期胡雪岩的财富已然是普通人无法估量的了。
穿"黄马褂"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累积财富,开拓自己的商业版图。然而,不仅只是财富,他还被封为"红顶商人",赏穿黄马褂。众所周知,穿"黄马褂"在清朝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耀了。
"红顶商人"则是商人兼政府官员的角色,他们大多与政府高层官员的关系良好,在政坛及商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官""商"两得意,亦商亦儒。作为一个商人,胡雪岩从一个钱庄的杂役到"中国首富",再到成为"官商"。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凭借自己超高的商业才能和商业理念,铸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谁能想到当年那个离家闯荡的穷困少年,当真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在外面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子,赢得自己的荣耀呢?
商贾中的仁杰,左宗棠眼中的"功臣"
在世人的眼中,胡雪岩的耀眼并不全然因为他的财富。大家将他誉为商贾中的仁杰,人们甚至是用"英雄"来比拟他,他也是左宗棠眼中不折不扣的"大功臣"。清光绪元年,左宗棠奉清廷之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的军务。
但是这项重要的工作,每年单单是出关粮运的经费就高达二百余万两的白银,再加之西征军官兵的饷银,每年所需耗费的银两就多达八百余万两之多。众所周知,当时的清政府早已在常年的腐败之下近乎被蛀蚀一空,已然是强弩之末,又哪里来的钱来贴补新疆的军务之需呢?
无奈之中,担任钦差大臣的左宗棠想到了胡雪岩。于是,在左宗棠的授意之下亲自出面与英国渣打银行多番周旋,并利用自己的人脉及影响力在几家外国银行借得数百万两白银,一举解决了新疆军务的经费难题。
不仅如此,深明大义的胡雪岩插手此事之前就主动表明自己此行如若成功则代表国家,如若失败则是个人之举与政府无关。在他的多番努力之下,经费短缺的尴尬迎刃而解,可以说是协助复疆的大功臣之一。左宗棠甚至曾言:"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
也正是因为这次义举,左宗棠对胡雪岩赞赏有加,并且向清廷禀告为其请功,封其为"红顶商人",赏穿黄马褂。"黄袍加身"的胡雪岩一时之间名声更甚。纵使是坐拥资产无数,但是他始终未曾忘本。
在胡雪岩的心中,他从未忘却自己的"发迹地"——杭州。杭州是胡雪岩的开始,因此在他发达以后他毅然选择"反哺"。胡雪岩在钱塘江设置义渡,为当地老百姓的往来提供便利;在天灾面前多次慷慨解囊,自掏腰包为灾区捐款赈灾;不仅如此还无偿为西征军捐运药材等物资。种种举措使胡雪岩成为老百姓口中争相传颂的"胡大善人"。
作为一名商人,在他的心中利益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他曾经两次远渡日本,将我国流失东洋的文物高价买回,这样一位爱国仁善的商人实属难得。毋庸置疑,胡雪岩是一个"富有"的人,他用自己的财富布施、爱国,这样一位拥有如此高尚情操的人无愧于"仁杰"这个称谓。
抑郁而终
世事难料,胡雪岩的结局并不美好。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名声显赫的胡雪岩在左宗棠"死对头"李鸿章及拥护李的一名官商的共同打压之下,胡雪岩的钱庄最终在他们的大肆倾轧之下不堪重负被搞垮,核心产业受重创之后,连带着胡雪岩的生丝产业宣告破产。
不仅如此在多番打压之下,胡雪岩被革职查办,摘除"红顶"。家产被肃清,名誉被毁,一时之间树倒猢狲散,以往来往的"挚友"全都纷纷远离生怕受到牵扯。近乎失去一切的胡雪岩深受打击,没过多久就在悲愤交加中抑郁病逝了。
曾经从无到有,如今又从有到无。不同的只有心境,依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耀,奈何人生多变化,世事总无常,谁知晚景竟是如此的凄凉。
临终前的"智慧"
聪明机警了一辈子的胡雪岩,在弥留之际还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保存自己最后一丝的"体面"。据说,胡雪岩在弥留之际曾亲自嘱咐自己的九姨太,交代其在自己死后将自己的寿衣的一角剪下在出殡当天交给一个人。
其实,这个"神秘人"就是民间常有的"盗墓者",因为胡雪岩曾经"首富"的地位,外界肯定有很多人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相信他真的一贫如洗。
所以,胡雪岩怕自己死后坟墓会被盗墓者挖掘、破坏,就提前交代家人将自己的寿衣的一角交给盗墓的探子。探子在拿到胡雪岩的寿衣的一角就会知道他连寿衣的料子都很普通不是什么华贵的布料,从而也就会知道胡雪岩是真的没有钱了,也就不会再白费力气去盗一个"穷人"的墓。
聪慧如他,用自己最后一个小计策保住了自己死后的安宁,他创造了傲人的财富,最终却没能守住财富。天命无常,空落落地来、空落落地去,在常人眼中是了无牵挂,但在胡雪岩的心中也许还是会有遗憾,虽然钱财乃身外之物,但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失去的不仅是财富,还有自己的名誉与地位。
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