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寒风渐紧冬已至,我们也换上了棉衣棉被,用上了暖气空调。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与温暖时,也不禁心生遐想:

古人在冬日里是如何抵御严寒的呢?

尤其是在棉花尚未广泛种植的年代,没有棉衣棉被的古人,靠什么来保暖过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珍贵的棉花

在棉花被引进并广泛种植之前,中国人的衣物材料主要依赖于葛、麻、丝以及兽皮、毛毡等。

先秦至两汉,棉花初入我国,却也只是在云南、广西及新疆西部等边疆地区种植。

至隋唐时期,棉布虽已现身市井,却尚未普及。

普通百姓多穿葛、麻制成的衣物,时人所说的“布”,指的仍是麻布。

彼时,内地尚未种植棉花,市面上的棉布多源自西北、西南乃至印度等地。

因此,尽管那时的棉布不及丝裘华贵,质量也一般,但价格不菲。

从性价比来说,难以与麻、葛匹敌,因此棉制品尚未成为百姓御寒的首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治通鉴•后晋纪四》记载,楚王马希范所建的天策府不仅宏伟壮丽,内饰更是奢华非凡:

春夏之际,地面铺设的是光洁的竹席;

到了秋冬时节,则换上了洁白柔软的棉毯,供他与子弟僚属在其中宴饮游乐。

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当时使用的棉花制品,仍是很稀奇珍贵的。

那么,在没有棉衣棉被的冬天,古人又是靠什么来御寒保暖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墙火炉

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用火来抵御严寒。

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创造性地发明了早期的“火塘”。

他们在房子的正中央挖一个洞,四周砌石头,中间烧火。

既可以取暖御寒,也能生火做饭。

到了春秋时期,取暖方式又有了新的变革。

小型火盆及其配套工具,如簸箕和铲子,应运而生。

这些火盆便于移动,虽然热量有限,但胜在灵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一种通过加热地面来取暖的火炕雏形也被发明出来。

进入秦朝后,壁炉、火墙等取暖设备在贵族阶层开始使用。

咸阳“一号宫殿”遗址中,洗浴池旁的壁炉,设计精良。

炉膛呈覆瓮形,可有效保存热气;

炉子左边有一个炭槽,可延长木炭燃烧时间;

且设有室外排烟孔,避免炭烟中毒的风险。

秦兴乐宫遗址内,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火墙”设计。

在墙体中嵌入由筒瓦构筑的管道,这些管道与灶膛相通,有效确保了室内温度的均衡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温材料:花椒

花椒蕴含丰富的挥发油,渗透墙体后,可构筑起一道如同现代保温材料般的隔热屏障,有效维持室内温度。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花椒性温热,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驱散体内寒气。

于是,古代贵族在考虑建筑保暖问题时,就盯上了花椒。

将花椒捣碎,与泥土混合,形成了一种既保温又芳香四溢的墙体涂料。

这一做法在西汉时期尤为盛行,未央宫的温室殿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内“以椒涂壁”。

皇后所居的宫殿被称为“椒房殿”,也是因花椒泥涂墙的取暖方式而得名。

这种取暖方式,一直被沿用到了唐代。

长安城内,即便是严冬时节,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家中依然温暖,空气中弥漫着花椒特有的香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炉脚婆

到了唐代,经济与科技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取暖设施也经历了革新。

武则天时期,一种名为卧褥香炉的手炉应运而生。

此香炉设计精妙,通过多个金属环以垂直轴心相互嵌套构成。

中央设有专门容纳木炭的容器,而外层则包裹着一个镂空的金属球体。

无论香炉如何翻滚旋转,其内部的木炭容器总能保持水平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卧褥香炉进一步演化,增添了提手设计,从而转型为便于携带的手炉。

到了宋代,脚炉出现。

其体积相较于手炉更为宽大,为温暖双脚而设计,民间称为“汤婆子”、“锡夫人”、“汤脚婆”。

脚炉通常由耐用的铜材打造,形似小巧的水壶,内部填充热水,夜里可置于被窝之中,和如今的暖水袋类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通百姓纸裘过冬

然而,这些奢华的取暖方式仅限于权贵阶层,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大多是遥不可及的。

稍有积蓄的百姓,会在家中铺设简单的火炕以御寒。

条件稍好的家庭,还会在土炕中燃炭取暖,并加装烟囱以防中毒。

在家中燃炭固然暖和,但外出时又该如何是好呢?

贵族自然可以身披裘衣,用羊羔皮、狐裘、貂皮等珍稀皮毛精心制成的衣物,保暖性能极佳。

然而这些对普通百姓来说太过昂贵。

在棉花尚未普及的年代,百姓们只能依靠麻衣御寒。

他们会在袍内填充乱麻或旧丝绵,但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许多贫苦百姓便发明了一种御寒的“纸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宋时期,随着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以粮食为主,麻的种植面积缩减。

穷苦大众不得不寻找替代的材料。

人们开始利用楮树皮这种厚实且坚韧的材料,制作“纸裘”。

先将楮树皮进行蒸煮处理,随后加入胡桃和乳香以提升其柔软度,再经过压实等多道工序,最终加工成厚实的纸张。

这些纸张被精心裁剪并缝制成衣物,既耐穿又能够有效防风御寒。

纸裘还具备良好的透气性,且造价低廉,成为了贫民冬日出门时的必备之物。

就连军队中的将士,也时常穿着这种纸制衣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寒冷的冬季,朝廷会根据军中将士们的地位,发放不同等级的薪水、衣物和炭火等赏赐。

禁军中的精锐部队,尤其是负责拱卫京师的士兵,往往能够获得更为丰厚的赏赐,衣物材质也是上乘的。

可相比之下,北方边疆气候苦寒,那里的守军才是最需要御寒衣物的。

为了抵御严寒,这些将士们也不得不依靠简陋的“纸甲”来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地暖、壁炉、被中香炉……寒冷的冬天古人竟然这样过》中国科学技术馆

《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