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 B 站热门视频,主要是知识区和影视区。

目的是继续了解内容制作,透过内容的数据表现去反推用户画像。

看个热闹的观众不会多想,但代入创作者视角去看,不免犯眼高手低的毛病:

就会纳闷为什么这样的内容大家喜欢看,就会觉得自己能做这样的内容,就会想这样的内容实在没有意义,就会知道最终做不了这样的内容。

归根结底这是犯了luxian错误。

做视频,即便是所谓干货分享,那也应该是水分很大的干货。否则观众吃起来就咬不动,嚼不烂,不好消化。

换到创作者这边,太干的干货其实也提供不了,即便能提供一两期,也难持续。而能否持续输出,永远是成败关键。

做视频不是煮白米饭,是煮粥。有时候还是稀粥。

观众并不求吃饱,但求吃得痛快。痛快的快还有速度的含义在内。喝粥一定比吃米饭快。

想要填饱肚子真正有所求的人,不会花一个小时去看一个电影解说(本质上是复述剧情顺带做一些点评),花半小时去听人摇头晃脑读一个名著的故事简介。他应该直接去看原著,去看更有信息量的评论和研究。

如果这么想,又是成为创作者的一个拦路虎。

来看这些知识感十足的视频的观众,并不想被教育,并不是来上课。起码这不是主要目的(如我在一文中所说)。

主要目的是寻找共情点。 只有一个足够通俗的故事才能承载足够多的情绪点。

观众在这里交汇,感受到认同和放松。是的,目的还是来听故事。在故事里点缀一些干货,于是就有了皮蛋瘦肉粥海鲜粥银耳莲子粥。

当然视频也是许多人唯一的或者主要的知识和干货获取路径,光喝稀粥也不行,饱腹感也很重要。

短视频是一勺一勺地喂,无知无觉,总也吃不饱,总得往下吃。最后吃撑了,但其实一肚子水。是假性饱腹感。

中长视频一海碗一海碗一盆一盆地端上来,使人有压力,左看看右看,并不点开,慎重考虑起到底想喝什么口味的粥的问题。所以中长视频不讨好。

换到创作者这边,做短还是做长,首先看自己兴趣和擅长。不能短而硬短,英雄也要气短。假如赛道选择了长跑,必须要打磨足够令人沉浸的用户体验。否则观众不能跟着跑完。

视频的基底是文本。我看下来的感觉是,任何方向和风格的文本,都是成立的。

当你觉得要足够幽默搞笑才行时,就有视频告诉你一本正经到近乎呆板也可以。弹幕自会把一种活泼的场子热起来。这反而让正经显得可爱。

当你觉得文字要多斟酌多酝酿时,就有视频就那么口齿不清台词啰嗦地讲出来了。但得来的观感可能就像朋友聊天,没有太多准备,说说猫聊聊狗,反而易于入耳,和观众建立连接。

所以回到创作者一边,写自己熟悉的方向,用擅长的风格是不会错的。换句话说,区分一个视频和另一个视频高低的,不能只看文本,必须要把视频当成一个整体来看。

提供了更多干货的文本和更追求干燥的文本,不一定是胜出的那一方。对节奏感的把握,对情绪点收放的控制,这种文本结构上的功夫,更关键。

当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写作能力和基本的视频制作能力后,自媒体一个不变的铁律依然显现,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一半。

大 up 主当然做什么选题都相对比较成功,那已经是品牌效应了,有参考性,没有代表性。新人想憋个大的,不那么容易。其实选题也是选什么都行,因为确实什么样的选题都有比较火的案例。这种案例看多了就会把选的这一层稀释掉,没了方向。无可无不可。

选题考验的是提问题的能力。

一个站得住脚的问题提出来,就有了角度,就有了绷住整个文本的一条筋脉。

有洞察力和提炼能力然而太老实的创作者总犯的一个错误是,攒劲要去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就放弃这个选题。这就太遗憾了,事情不是这样做的。

比如我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标题大概是终于找到了鲁迅、周作人两兄弟失和的真相。看了这个题目我就佩服作者的选题能力,但是我不会去看一分钟。我知道他不会给我答案——

鲁迅研究搞这么多年了,那么多专家和听chuang师的研究成果我也是看了太多。这是没有答案的悬案。

我这种观众就不是目标受众,看了只会觉得上当受骗。但如果作者技巧高超,他会在最后让我忘了这个提问。

文章的主体一定是二周双男主叙事,关系随着际遇变化。最后会把学术界一些主要观点摆出来,自己做一些评点。最后的最后,失和的真相不重要了,唏嘘之。调子一旦沉下来严肃起来,你就不好再指责什么,显得层次很肤浅,格调不高,只关心八卦不关心文化。

当然这都是我看了一个标题引发的想象,究竟内容是什么我不知道。

给我这个题目,我大概就会这么做。一个太老实的创作者就会做成陈寅恪研究唐贵妃入宫前是不是处女这么硬刚的活儿,这就太跟自己较劲了。

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把读者勾住,而不是给出答案。好问题大问题需要大而化之大而小之的处理。

个人自媒体首先考虑的是赛道选择,内容生产模式,可持续性。这涉及到兴奋点和执行力。

单打独斗,需要先照顾自己的感受。要把自我表达和市场需求结合,平衡。先不要考虑变现。变现是办好了以上才结出的果。但也需要为变现铺好路。不能把自己憋大了,就是变不了。

在实践里总结,复盘。

总之,爬出井口观天,知道天有多大,外面怎么回事。然后爬回井里做井底之蛙,有意与外界隔绝,该做什么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什么,尽量做好。看再多是没有意义的,只会看没了信心,看低了自己。

先上场,不要多想。

说到这里,我想任何形式内容创作,无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