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统筹行政、教科研机构、社区、校(园)多主体协同,是幼小科学衔接的重要方向。四川省成都高新区通过区片校(园)一体、家校(园)社一体、项目组一体、年级组一体“四级一体”幼小衔接共同体建设,形成层层压实和相互联动的保障机制,打破区域幼小衔接支撑系统欠缺、课程逻辑模糊、一线实施行动零散的局面,为幼小科学衔接探索一条新路。

区片校(园)一体,弥合衔接机制断层。区域统筹支持各片区校(园)的整体联动和深度融合,有利于解决幼小沟通不畅、合作不深、教研脱节等问题。成都高新区为强化幼小衔接支撑系统,构建区片校(园)一体化幼小衔接机制,即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幼小衔接专项工作组,协调、指导各校(园)衔接工作,力图改变各校(园)“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幼儿园与小学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无缝衔接”,弥合教育断层。如推动区片校(园)“点对点”结对,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通过“共研儿童学习机理—制定双向衔接方案—设计科学衔接活动—梳理有效衔接策略—研制衔接评价办法”的路径指导幼小衔接,实现幼小双向贯通。

家校(园)社一体,缓解衔接思想焦虑。成都高新区始终将建立互信互动、和谐友爱的家校(园)社关系视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面对家长对幼小衔接认知偏差、衔接焦虑等问题,成都高新区充分整合属地街道、社区、家长及教师群体资源,以共识共享共建的协同衔接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家校(园)社协同育人。

在区域层面,开展“家长成长系列讲座”,为各相关主体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在街道与社区层面,通过整合资源定期开展宣讲活动,配合校(园)共同营造全面支持幼小衔接的良好环境。如中和街道“幸福力家长学院”依托家庭教育宣讲和专题交流活动,提醒家长勿将儿童发展窄化为学业成绩,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校(园)层面,利用各校(园)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等组织与平台,支持家长开展讲座、参与教研,鼓励家长在多元互动中深入幼小衔接实践。家校(园)社各方的紧密合作不仅可以缓解家长焦虑,还是推动幼小衔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项目组一体,共探学科衔接策略。幼小衔接需要不同学科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筑儿童顺利过渡的桥梁。成都高新区依托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基地等平台,成立了多个项目组,涵盖了语言、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学科(领域),以此促进各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各学科(领域)教师共同厘清幼小衔接课程的逻辑起点,探索如何在实践中保持各学科(领域)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确保儿童各学科(领域)均衡发展,实现心理、行为和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如语言项目组立足儿童语言发展核心要素,组织教师从理论学习到活动设计生成系列化的教学活动;数学项目组从儿童立场出发,致力于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游戏化、项目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儿童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加强数学与生活、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打破数学“枯燥无味”“填鸭式”等刻板标签,击破数学学科(领域)衔接难点。此外,各项目组还通过联合教研的形式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年级组一体,落实科学衔接行动。年级组是各校(园)管理的重要一环,亦是科学衔接行动执行与落实的关键力量。成都高新区要求各校(园)对各年级组工作进行统一部署,通过“三学一实践”落实科学衔接行动。一学文件,全面把握国家、地方及校(园)关于幼小衔接的政策文件与指导精神,确保年级组工作方向与各级政策方针保持一致;二学标准,深入学习、研讨各学科课程方案与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与评价、内容与方法,为科学衔接提供有力支撑;三学经验,学习区内外优秀幼小衔接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衔接计划和教学计划。实践,即通过对学生成长关键节点与过渡需求的精准把握,开展个性化的年级组实践,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年级组活动和个别化的辅导中顺利实现过渡。

“四级一体”衔接举措不仅为孩子营造了无缝衔接、平稳过渡的成长环境,更为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灌注了动力。

(作者单位分别系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高新区世纪城幼儿园)

《中国教师报》2024年11月20日第4版

作者:邓偲娟 胥诗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