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阎锡山这个人,我想大家并不是很了解,作为民国十大军阀的阎锡山的生平经历还是很精彩的,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讲阎锡山的故事。
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山西定襄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方面的投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阎锡山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累累,父子二人被迫逃往省会太原躲债。金融投机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
领导辛亥太原起义获得成功,是阎锡山戎马一生的开篇。获得孙中山非常高的评价,在国内也是仅此一人。
然而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凯却篡夺了革命果实,当起了大总统。对于袁世凯的真面目,阎锡山虽有所认识,但摄于袁世凯的威力,又对袁抱有幻想,最终成为了袁世凯的同谋。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初,“南北议和”已经开始,袁世凯违约派第三镇进攻山西民军。在大军压境之时,阎锡山既慑于袁世凯的威力,又对袁世凯抱有幻想,遂同意中国同盟会会员景梅九的建议,致函袁世凯,如果袁世凯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
则拥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南北议和后,阎锡山又归绥南返,行至忻州,收到袁世凯不许他继续前进(即不承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的电令。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认为袁世凯手中不仅握有重兵,而且将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整个政治天平已倾斜到袁世凯的一边。
于是一面请求孙中山给予支持,一面派人向袁世凯表示诚意;又在建都问题上站在孙中山的对立面,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并声称“以形势论,以事实论,以对内对外论”,袁世凯看到阎锡山不同于其他中国同盟会会员,遂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即主管山西。
阎锡山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军政人物,主政山西38年。他一生讲究“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行表现为他坚守了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立功表现为积极建设山西省,努力造福乡里;立言表现为勤于思考,勤于著书,可以说是一个有思想的军阀。
但阎锡山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阎锡山在解放战争中就遇到了自己的克星——徐向前。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尚在养病的徐向前主动向中共中央请求到太行山前线工作,获得批准。1947年他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负责对阎锡山的作战。当时运城是晋南重镇,有阎锡山的重兵驻守,附近还有胡宗南的大军。他进行周密部署,经过数月的艰苦作战,终于在年底攻克运城,取得了运城战役的胜利。
跟民国绝大部分的军阀不一样,阎锡山不像他们一样特别爱女色,爱敛财。1930年5月19日,美国《时代》杂志发现了阎锡山的价值:“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锡山处在军阀的包围之中。尽管目前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它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阎锡山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技术、防御部队……”
国民党反蒋各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党部扩大会议”,史称“北方扩大会议”,决定另组“国民政府”,推选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邹鲁、唐绍仪、张学良为委员,以阎为主席。9月9日,阎锡山在北平怀仁堂宣誓就职。在大战期间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张学良,坐山观虎斗。当局势日趋明朗时,于9月18日通电拥蒋,派兵入关。面临南北夹击之势,阎、冯等反蒋军全线崩溃,蒋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阎锡山在大连蛰居期间,一面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一面掌控山西军政大局,伺机而动。阎锡山根据儒家的中庸之道,将自己20年的从政经验总结为“中的哲学”,认为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败;承认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认为事理有母理与子理之别,母理讲的是该不该,子理讲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变的,子理服从母理,人事以生为最高母理。
然而随着抗日的发展,阎锡山发现共产党的影响迅速扩大,遂产生了勾结日本以对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念头。1940年11月,阎锡山派人与日方谈判,达成双方合作的口头协议。1941年6月,日军将孝县城让给阎军接管。8月11日,双方签订协议停止敌对行动,日本将山西政权交给阎锡山并为阎军提供武器装备等。至此,阎锡山已由联共抗日转变为联日反共。 逃往台湾后的阎锡山隐居在阳明山上,不问政事,著书立传。隐居期间,他写了以“中”的哲学为内容的《大同之路》。对于社会制度,阎锡山也一直保持着“中庸”的思想。他的一生,既不赞同共产主义,亦不苟同资本主义。
我是义净先生,一个爱书爱茶之人,喜欢我的内容请点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