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乾隆曾有诗云:“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核,久阅沧桑惜弗全。”

近日,首部聚焦古籍保护的微短剧作品《重回永乐大典》在央视频App等平台上线播出。剧中,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所学员邵白偶然发现《永乐大典》残本,并与“书灵”元鉴奇妙邂逅,一段跨越千年的对话就此展开。

用拟人化的方式演绎古籍,《永乐大典》可以说是天生的主角。这部三亿七千万字的旷世奇书,“出身高贵”却“经历坎坷”,它的故事,凝结了中国古籍千百年来遭遇的兴亡聚散,它的成功修复也是中国古籍修复事业进展迅速的缩影。

《永乐大典》——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7月10日,上海“大英图书馆·世界像素”展,“发现—科学广场”展区,观众在观看《永乐大典》。(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据记载,该书由2000余人历时5年编纂完成,共22877卷、约3.7亿字,分装11095册,全套成书重达几十吨,是截至14世纪的中国文化与知识总汇。明成祖朱棣对《永乐大典》非常满意,亲自撰序:“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

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大典》堪称一座“古籍宝库”,它收录了很多珍贵古籍的文本原貌。例如,郦道元的《水经注》一度失传,就是后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另外,早已失传的《西游记平话》也在《永乐大典》中找到了踪迹。《西游记平话》比吴承恩版的《西游记》早了一百多年,在那时的记录中就已经出现了孙行者、黑猪精八戒和沙和尚,取经的八十一难也初见轮廓。

即使清代编修的《四库全书》约有8亿字之多,但援引的书籍种类也远不如《永乐大典》。比如宋朝曾发明过一种兵器,叫“神臂弓”,可以在三百步之外射穿铁甲,是宋军对抗蒙古骑兵的主力武器。这项制作工艺早已失传,但修书过程中,纪晓岚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神臂弓全部的机关介绍,还配有不同角度的插图。

三百多年后的《大英百科全书》对《永乐大典》十分推崇,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从一万多本丢到只剩几十本,《永乐大典》经历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2月28日,“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国家典籍《永乐大典》文献展兰州展”在甘肃兰州市博物馆开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由于《永乐大典》体量过于庞大,书成之后一直束之高阁,直到一百多年后才遇到了知音——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喜爱非常,案头经常摆放几册翻阅。1557年,收藏在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被烧毁。嘉靖皇帝担心《永乐大典》正本遭遇不测,决定让人再手抄一部副本。

奇怪的是,从那时起,《永乐大典》正本便失了踪迹,所有的史书都没有记录。这之后流传的《永乐大典》皆为嘉靖时期抄录的副本。有关正本的去向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李自成进京时烧了,也有人说是被皇帝拿去陪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观者在现场观看展出的《永乐大典》嘉靖副本。(图片来自中新社)

1772年开设《四库全书》修书馆,准备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失传的典籍乾隆皇帝进行了一次清点,却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终。乾隆下令在全国搜寻,数月之后,搜寻工作无功而返。

等到《四库全书》编修完成,《永乐大典》便闲置在了翰林院无人过问。翰林院的官员知道《永乐大典》的价值,便打起了主意。根据清末的记载,翰林院的官员早晨进翰林院办公时把一件棉马褂打成包袱的样子背在肩上;下午离开翰林院时把马褂穿在身上,包一册《永乐大典》出来。由于看守人员疏于检查,一名翰林院官员就能偷出上百本。《永乐大典》流出宫后,有人高价收购,偷盗行为则更加猖獗。

1875年清点时,《永乐大典》只剩下了不到5000册。二十年后,光绪的老师翁同龢进翰林院查点,发现《永乐大典》仅存八百余册,几乎被偷光。1900年,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纵火烧了翰林院,《永乐大典》所剩无几。到1909年时,原本多达11095册的《永乐大典》只剩下64册,被溥仪的老师陆润庠全部带回了家中。

存世不足4%,100%努力使其面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进行《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项目介绍及系统演示。(图片来自中新社)

正本难知其踪,副本存世寥寥。《永乐大典》的保护工作成为了当务之急。随着为《永乐大典》的积极奔走,各个国家与私人赠还的册数逐渐增多。1965年,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永乐大典》达到220册。时至今日,全世界发现的《永乐大典》共有400余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224册,是目前收藏《永乐大典》册数最多的机构。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安排,自2021年起,由山东大学牵头、国内70余所高校200余位专家应邀参与,涉及经济学、天文学、中医药学等众多学科的“《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这一重大校勘工程原本计划历时10年,但随着流程磨合优化,有望缩短至5到6年完成。《永乐大典》存世不足4%,“可内容之丰富、整理之艰难依然超出想象”,参与这项工程的孙齐说。

对于学者而言,《永乐大典》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古籍文本往往艰涩难懂,且接触机会不多。如今,《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在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正式上线,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厚重典籍浓缩在方寸之间,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

古籍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们千载流传,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古籍的保护与传承也在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品读先人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合《三联生活周刊》、《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等

编辑:江子昕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