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落幕的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流传着“得宾州者得天下”的说法。
此语意指,除了民主党的稳固票仓(蓝州)与共和党的传统领地(红州)外,包括宾夕法尼亚在内的七个摇摆州成为了决定选举胜负的关键。
尤其是宾州,因其手握19张选举人票,而显得尤为关键。特朗普凭借一举夺得全部七个摇摆州,毫无争议地赢得了大选。
美国大选历经两百余年,党派格局历经多次变迁。
十九世纪上半叶之前,美国的政治地图主要基于蓄奴州与自由州的界限划分。而红州、蓝州及摇摆州的概念,则是近三十年才逐渐形成的。
早期的大选中,美国选民并未形成固定的政治立场,选举结果往往取决于选民对候选人主张的支持程度,经常出现一边倒的局面。
例如,小罗斯福时期全国普遍倾向民主党,而里根时期则全面支持共和党。1972年尼克松的连任竞选更是达到了巅峰,他赢得了全国49个州,以压倒性优势连任总统。
然而,同年爆发的“水门事件”揭露了民主党竞选策略的窃听丑闻,新闻媒体对此穷追不舍,导致尼克松声名扫地,最终于1974年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因丑闻而离职的总统。
“水门事件”标志着新闻媒体作为“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正式登上美国政治舞台。媒体不仅监督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而且自身几乎不受监管,这意味着谁掌握了媒体,谁就掌握了美国的政治话语权。
自此之后,总统大选不再是老练政客们的专属舞台,而是成为了演员们的竞技场。民主政治的表演性质愈发凸显,甚至成为了选举本身。
新闻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言:“媒介即信息,信息即权力。”他在1964年发表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创造了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这一观点在当时主要围绕电视媒体展开,如今在互联网媒体时代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美国的新闻传媒、文体娱乐和文化教育领域,在不知不觉中已被犹太人掌握。再加上犹太人已经控制的金融行业,美国内部孕育出了“控制论资本主义”这一畸形现象。
从金融、媒体、娱乐到教育,犹太人编织了一张庞大的控制网络,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美国进行深度控制。
这一变化仅被少数精英所察觉,大众则浑然不知。
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1992年,这一年红州和蓝州的概念初现端倪。
此后历届大选虽然两党势力范围有所变化,但整体框架基本稳定,且红蓝两极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即所谓的“政治极化”。
1985年,营销学大师犹太人西奥多·莱维特首次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从克林顿时代开始,民主党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根据是否从全球化中受益,美国国内逐渐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受益地区成为蓝州,未受益甚至受损地区则成为红州。
民主党与犹太势力的结盟可以追溯到其前身民主共和党时期。民主共和党由托马斯·杰斐逊于1790年创立,旨在反对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主张农业立国、支持蓄奴并维护农场主和自耕农的利益。
随着美国制造业的崛起和南北战争的结束,共和党逐渐成为主流政治力量。而民主党则沦为长期在野党,直到与犹太人结盟后才逐渐复苏。犹太人利用在金融、媒体和娱乐方面的优势助力民主党,而民主党则给予犹太人保护和更多特权。
从克林顿时代开始,民主党真正摆脱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颓势,重新回到了美国政坛的主流地位。这也标志着犹太金融资本彻底完成了对美国的寄生并开始有意识地制造美元汇率的周期性涨落以实现对全球的剥削。
这种汇率波动对制造业构成了巨大风险,进一步加速了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和外流。
除了少数高端制造业和本地制造业外,美国国内已经不存在其他制造业的生存空间。
在表面的繁荣之下,美国经济的“内伤”愈发严重,走上了与英国相似的道路。
民主党逐渐演变成寄生在美国的犹太精英的利益集团,其推上台前的政客不过是演员和代理人。
尽管民主党的立场从拥护蓄奴转变为拥护“黑命贵”,但其核心始终未变:反对工业化、反对产业资本、拥抱极少数金融资本精英并利用媒体影响和控制社会。
在美利坚经济版图的变迁下,依附于制造业的盎格鲁-撒克逊精英们纷纷失去政治话语权。
而犹太人的传统优势行业则保持兴旺发达并反客为主成为美利坚的老钱阶层与民主党政客同气连枝。盎格鲁-撒克逊精英们大多只能依靠IT行业实现复兴并重新拥抱以特朗普、万斯为代表的“新共和党”。
“新共和党”本质上扮演着帝国修补匠的角色,只能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修补而无法触及根本问题。
在“新共和党人”看来,民主党就是一个反白人美国的叛国集团。
他们指责民主党反工业化导致白人失业、支持非白人移民、消解传统白人至上主义叙事、在国外发动无谓战争并浪费财富以及破坏美国的文化传统。甚至民主党的创始人杰斐逊也成为了他们批判的对象。这种自我否定和消解共识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刨国家的根基。
今天美国政治版图的格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而在1992年之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克林顿夫妇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他们不仅利用媒体成功上位还塑造了今天的美国政治格局。
因此理解克林顿夫妇对于理解今天的美国至关重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