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这是古书中对小雪节气的描述。小雪,作为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 11月22日或23日交节。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240°,气温逐渐下降,降水形式由雨转雪,但因“地寒未甚”,雪量还不大,故而得名“小雪”。
而今年的小雪是在11月22日,农历是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这周的星期五。那小雪节气到了,会下雪吗?老人说“过年冷不冷,就看小雪”,今年过年很冷吗?我们提前来了解下!
小雪节气的小简介
这里要说明一下,小雪只是节气名称,并不是说这个时候就会下小雪了。通俗一点来说,小雪节气指的是寒冷程度的,此时已经开始变得寒冷了。
小雪时节,北方地区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很多的河面也结冰了,但是冰还不是太厚,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初雪。这也是农谚所说的“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此时,大地在寒冷的笼罩下,逐渐失去往日的生机,草木凋零,动物们也纷纷开始为漫长的寒冬做准备。
而南方地区虽不像北方那般寒冷,但也能明显感受到气温的下降,天空时常被阴云笼罩,降雨增多,湿度增大,呈现出一种湿冷的状态。
小雪有诸多习俗,其中腌腊肉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说法,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正是腌制腊肉的好时机。
人们将新鲜的猪肉用盐、花椒、八角等调料腌制,然后挂在通风处晾晒,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干,腊肉变得色泽诱人、香气扑鼻。食用时,或清蒸,或炖煮,或炒菜,那独特的风味成为冬日餐桌上的佳肴,也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与祝福。
另外在小雪节气还有吃糍粑、晒鱼干、“杀年猪,吃刨汤”等习俗。在我的家乡这边,小雪节气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晒制腊味了。
“过年冷不冷,就看小雪”,又该怎么看呢?
这句农谚在民间广为流传,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经验。它的意思是说小雪节气的天气状况,往往能为预测过年时的冷暖提供一些线索。那到底如何看呢?老祖宗也传下来了一些农谚。
比如老人常说“小雪不见雪,有雪到年边”,说的是如果小雪时节下雪,那么大概率意味着这个冬天会比较寒冷,相应地,过年期间也可能会较为暖和了;
反之,如果小雪时未见下雪,天气较为暖和,那么在年前的这段时间里,气温可能会相对偏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年关附近,冷暖空气交汇,便容易出现降雨降雪的天气,此时的气温就会偏低。
另外类似的还有“小雪如若见晴天,有雨有雪到年关”,说的是小雪节气当天是大晴天,这往往也预示着冬季偏暖,可是在年关的时候,也就是过年期间的雨雪比较充足,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暖。
这些都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且古人还普遍认为小雪节气当天下雪被视为一种好兆头,民间流传着“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的说法,这其中包含着三层深刻的含义。
其一,小雪落雪,预示着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冬季的降雪能够滋润大地,为土壤补充水分,当春天到来时,积雪融化,正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有利于庄稼茁壮成长,从而减少旱灾和涝灾的发生概率,保障农业丰收。
其二,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寒冷的天气和积雪能够使许多在土壤中或农作物上越冬的病菌和害虫难以存活,在源头上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减轻了来年农作物遭受病虫害侵袭的压力,为丰收奠定基础。
其三,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厚厚的积雪如同给大地盖上了一层棉被,防止土壤热量散失,使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中活动,加速有机物的分解,让土壤更加肥沃,为农作物提供更丰富的养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气象预报等科学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天气信息。但这些古老的农谚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参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