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际上任何教育都是这样的,并不是仅仅中国教育和传统教育是这个目标。我们当今的社会之所以把教育分成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是因为这两种升学途径在原来(10多年前)在形式和实施上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别尤其在中学阶段更为明显。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从课改总体要求来看,我认为现在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总体趋同,培养方式日趋接近,而升学方式的差距依旧,除语言学习以外的培养值得期待。

——徐俭 第七届IEIC大会主题分享

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教育路径时,往往会面临一个基本问题:选择传统教育还是国际教育?

当前,环顾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内外教育环境均发生较大变化,家长在面临教育路径选择时,困惑更甚以往。

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之间有什么异同?如果先走传统教育路线,再走国际教育路线,什么时候“转轨”更合适?不同体系下培养出的孩子,如何才能更适应未来世界?

在第七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均瑶集团副总裁、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先生,对此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均瑶集团副总裁、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 | 第七届IEIC大会学生成长主题分享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最近,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到底该学哪门课?孩子太早去留学好不好?留在传统教育当中,是不是会太“卷”?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的 “ 一致性 ” 越来越多,两者之间的培养目标和方式越来越趋同。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育人”。我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际上,教育培养出的孩子们往往也是适用于“二八原理”的,在教育的过程当中,社会需要的未必全部是精英,还需要很多平凡的人,但这些平凡的人是健全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天的教育模式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根据孩子在升学途径上的差异,把教育路径分成了两类:

1、传统教育;2、国际教育。

10 多年以前,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这两类教育模式,在升学途径上、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实施上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更为明显,幼儿园阶段对国际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分相对较少。

我曾在幼儿园有过一段管理经历,我发现,很少有家长纠结是上国际幼儿园还是本土幼儿园,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家门口的幼儿园。因为无论从家长还是教育同行的角度来说,我们追求的都是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快乐。无论哪个幼儿园都追求这样一个目标,而不是更多的考虑升学,目标的一致性让学校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趋向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中学阶段,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差异逐渐凸显,这种差异也随着升学的方向、考试的差异度越来越大。

2022 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以国际文凭课程为例)的差别还会像以往那么大吗?

第一,从培养目标来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这段话是国家课程的核心。

义务教育要坚持 “ 三个有 ” ,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有理想”是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伟大的建党精神。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有本领”的具体要求包括: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有担当”的具体要求包括:坚毅勇敢,自信自强,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心公益,积极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这“三个有”就是我们国家课程育人的主要目标,无论是教材、课堂还是考试方面的改革,都会朝这几个方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嘉宾分享PPT

至于国际教育,从国际文凭组织( IB )的目标来看: IB 要培养的是勤学好问、知识渊博、富有爱心的年轻人,他们通过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开创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贡献力量。实际上, “ 勤学好问、富有爱心、多元文化、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 ” ,这些词的角度和国家教育 “ 三个有 ” 的内涵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

从培养目标来看,IB提出了十项学习者培养目标:

( 1 )积极探究( Inquirers )。培养好奇心,对学习充满热情,并终身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2 )知识渊博( Knowledgeable )。发展并运用理解的概念,跨学科探索知识,致力于研究各种国内外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和观点。

( 3 )勤于思考( Thinkers )。运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技能,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 4 )善于交流( Communicators )。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以多种方式充满信心和富有创意地进行自我表达,有效开展协作。

( 5 )坚持原则( Principled )。处事正直、诚实,富有强烈的公平正义感,对自己的行动及后果承担责任。有担当、强负责。

( 6 )胸襟开阔( Open-minded )。以批判的态度欣赏本族文化和历史,对他人的价值观和传统持开放和包容态度。

( 7 )懂得关爱( Caring )。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人感受。努力开展服务,通过我们的行动使他人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发生积极的变化。

( 8 )勇于尝试( Risk-takers )。应对变化不定的事物,独立或通过合作探索新的思想观点和新颖的策略。

( 9 )全面发展( Balanced )。在生活中做到智力、身体和情感均衡发展。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以及我们所处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 10 )及时反思( Reflective )。对世界和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经验做出深刻缜密的思考。努力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从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我认为两者的培养目标是大体一致的,趋同性越来越多。

从当前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我归纳为:

有理想,为创造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贡献力量,这个世界也包括了祖国的一部分; 有能力,积极探究、知识渊博、勤于思考、善于交流、全面发展、及时反思; 有担当,坚持原则、胸襟开阔、懂得关爱、勇于尝试。

如果把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IB国际文凭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看,我个人认为应该在IB的10个目标再加上2个标签:

1、坚定信念;2、远大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嘉宾分享PPT

第二,从课堂实施来看,原来的传统课堂是“满堂灌,灌满堂”,而新型的教育课堂应该改变课堂设置,从传授知识到以学生为主体,即“在课堂当中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每一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原本重在落实知识,给学生传授知识;如今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需要牢记“让学习在课堂当中真实地发生”这个信念。

课程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目前,这些已经在一些传统教育课堂,尤其是在低年级课堂中不断加以推进。

探索新技术背景下的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智能时代、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以此来看,国际教育与传统教育课堂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趋同。

第三,从学习评价来看,育人评价的第一项就是检测评价。我们希望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作业的类型要丰富,合理安排难度,增强针对性,减轻过重负担;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创新评价方式,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展的进步,注重动作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而不局限于一张考卷。

在目前中考和高考的改革当中,评价方式改革已经逐步在尝试了。截至目前,基于实际国情、人口、公平等因素,我们还是以一张考卷为主要的评价方式,但是改革之后,我们已经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维度去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嘉宾分享PPT

第四,从总体要求来看,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越来越趋同,而升学方式的差距变化并不太明显。我认为,优化升学方式是我们传统教育的一个努力的方向,但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年级越高,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在升学方式上的差异度越明显,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更理想的升学结果,在高年级(高中、初中的高年级)选择国际教育方式,我认为是可取的。

在低龄阶段,家长不用太纠结于选传统教育还是国际教育。未来的教育不仅仅站在一个国家主体的角度来考虑,更多的是融合,真正好的传统教育,或者教育人所追求的本土教育,是和国际教育越来越趋同,越来越融合的,两者对育人目标的追求是一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