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凛冬提前降临陕北。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黄土高原,无情地撕扯着衣衫单薄的红军战士。缺衣少粮、疾病肆虐,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支刚刚结束长征的队伍。

陕北,这片被视为革命圣地的黄土地,此时更像是一条生死线,考验着红军的意志和命运。

他们浴血奋战,历经千难万险才抵达这里,却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休养生息,而是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究竟是长征的终点,还是另一场苦难的开始?

陕北困境:红军战略的转折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这场胜利会师曾一度振奋人心。红十五军团由程子华、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合编而成,他们比中央红军早到陕北一个多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胜利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残酷冲淡。陕北这片土地,资源匮乏,人烟稀少,40万人口的承载力对于数万红军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力约为15000人。红军战士们穿着破烂的衣服,忍受着饥寒交迫的煎熬,仅仅红一军团就上报缺少2000多套棉衣,更有1000多名战士因冻伤和疾病卧床不起。

这支经历了万里长征的英雄队伍,此刻却面临着最基本的生存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红二、四方面军陆续到达陕北后,红军的总人数急剧增加,根据地的负担更加沉重。红二、四方面军抵达陕北时,许多战士还穿着单衣,根本无法抵御陕北提前到来的严寒。

肖克向彭德怀报告,粮食仅够吃三天,而衣服和棉被的问题更是无法解决。彭德怀无奈之下向中央请示,部队休整过冬至少需要两个月,总共需要30万元的经费。

然而,中央财政捉襟见肘,别说30万,就连3万元也拿不出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蒋介石并没有放松对红军的围剿。在“两广事变”平息后,他迅速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摆出一副要对红军进行“最后一战”的架势。

他亲自坐镇西安,指挥胡宗南的第一军等部队,对陕北红军步步紧逼。蒋介石的意图很明显,他要趁红军立足未稳,将其彻底消灭。

这对于红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长征的疲惫尚未消除,新的危机又接踵而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天要助红军,蒋介石内部出现了争议。

张学良的转变与东北军的困境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东北军被蒋介石调遣到各地“围剿”红军,先是在鄂豫皖,后来又到了陕北。东北军将士们远离家乡,思乡情切,却不得不在这片苦寒之地与红军作战,士气低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渴望打回东北老家,而不是在内战中消耗实力。在陕北,东北军与红军交手几次,却屡屡败北。

红十五军团在劳山、榆林桥、直罗镇等地的伏击战中,重创东北军,歼灭了110师、107师和109师的部分兵力,甚至俘虏了107师619团团长高福源。

这些失利让张学良意识到,红军并非不堪一击,继续打下去,东北军只会损失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让张学良感到不满的是,蒋介石似乎并不打算真正帮助他收复东北,而是把他和东北军当作“围剿”红军的工具。离开东北后,张学良和东北军处境尴尬,缺乏自主权。

为了对抗蒋介石,张学良需要寻找一个强大的靠山。由于“中东路事件”的影响,他与苏联的关系并不融洽,只能通过与红军合作,间接地与苏联建立联系。

在与红军代表李克农的几次会谈中,张学良逐渐转变了态度。红军的抗日主张与他收复东北的愿望不谋而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以及毛主席亲自致信东北军将领,表达合作意愿的举动,也让张学良深受触动。

被俘的619团团长高福源,在红军的感召下,也成为了国共合作的牵线人。他将红军的抗日政策和诚意传达给张学良,促成了张学良与红军的进一步接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意识到,与红军合作抗日,才是东北军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

多方博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萌芽

1936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环境,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紧逼,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然而,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主要精力放在“围剿”红军上,对日军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做法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也让地方实力派人物对其重要。为了牵制日本,蒋介石开始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并通过秘密渠道与共产党接触。

红军最初计划占领宁夏,打通与苏联的联系,以获得支援并在西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张学良也支持这一计划,他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实现抗日反蒋的目标。

然而,由于宁夏战役的失利,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陷入困境,河东红军也被压缩在甘北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山城堡战役爆发了。红军在山城堡伏击了胡宗南的部队,歼灭了敌78师,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后一场胜利。

这场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打乱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也加剧了他对张学良的不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军在山城堡战役中的表现让蒋介石非常恼火,他怀疑张学良与红军暗中勾结。山城堡战役成为了西安事变的导火线,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西安事变的爆发:历史转折的必然

山城堡战役之后,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态度更加强硬。他要求东北军全力“围剿”红军,甚至威胁要将东北军调往福建,由中央军接管陕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于张学良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他知道,一旦东北军被调离,就会失去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最终被蒋介石分化瓦解。

面对蒋介石的步步紧逼,张学良和杨虎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既不愿打内战,又担心被蒋介石削弱实力。

红军即将进行新的长征的消息,更让他们感到焦急。张学良力劝红军留在西北,等待局势的变化。他相信,在西北“三位一体”的格局下,抗日救国的局面终将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曾多次试图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蒋介石始终不为所动。

在最后一次会面中,张学良声泪俱下地劝谏蒋介石,但蒋介石却拍着桌子怒吼:“你就是拿枪打死我,我的计划也不会变!”这彻底让张学良绝望了,他意识到,和平解决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这一石破天惊的事件,震惊了全国乃至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事变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各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是张学良在民族大义、个人命运和政治现实之间做出的最终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西安事变对红军来说意义非凡,张学良做出贡献也不置可否。那么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命运又是如何?

徐向前元帅回忆道,中共中央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也就是第二次长征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长征”计划的核心是放弃宁夏战役,红军主力南下,通过机动灵活的战略转移,准备深入敌人腹地,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这个计划共分六步,第一步是占领合水、镇原、宁县一带,第二步是占领潼关中部、洛川、富县地区,第三步是占领韩城、延川、延长地区,并在此地略作休整,补充物资后,在清涧、府谷、神木等地造船进入山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能与蒋介石、阎锡山妥协,即占领同蒲铁路附近,补充兵员,如不能妥协,则出击冀鲁豫之交、伺机南渡黄河;第四步、出击皖鲁;第五步、到鄂豫皖;第六步、到豫陕鄂,最后转至西北。

这是一条充满风险和未知的道路,比之前的长征更加艰险。它意味着红军要再次踏上征途,深入敌人腹地,面临更大的挑战。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西安事变是民心所向。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1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之外的杨虎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