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屈原故里咏“橘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月11日拍摄的秭归县屈原祠外景。(通讯员 郑家裕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被后人称为“诗魂”。宜昌市秭归县,2300多年前,屈原在这里诞生、成长,踏上求索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8月21日,秭归县骚坛诗社社员黄家兆在屈原庙整理他的诗稿。(通讯员 郑家裕 摄)

11月2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秭归县城一路向西,前往归州镇万古寺村和屈原镇乐平里,前者是“中华屈氏第一村”,居住着1300多名屈氏后裔,后者是屈原诞生地。

水汽氤氲,山路曲折,带着些许冬日的凉意,记者走进诗魂故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1月14日,秭归县郭家坝镇百日场村果农用无人机转运收获的脐橙。(通讯员 郑家裕 摄)

国人心中,屈原是忠贞不屈的诗人,是爱国情怀的化身,他的传说伴随千古传诵的优美诗章流传于世,浪漫而宏远。在故土,屈原融入日常生活,连接着当地人的生计。

秭归位于三峡大坝库首,因背面有秦巴山遮挡,三峡库区气候温差较小,温度比较暖和,脐橙得以越冬。当地不仅盛产脐橙,更是全国少有的一年四季均能供应鲜橙的地方,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被誉为“中国脐橙之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6月18日,在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屈原庙举办端午诗会纪念屈原。(通讯员 郑家裕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5月1日,秭归县归州镇万古寺村举办划龙舟纪念屈原。(通讯员 郑家裕 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屈原的《橘颂》是秭归人从小必背的篇目。当地小伙彭强回忆,屈原故里和脐橙之乡在秭归交汇,小学生入学后都要背《橘颂》,还会集体唱《橘颂》,孩童年幼,虽然不解其意,但并不影响大家吟诵全文,这是根植在秭归人童年里的“橙”意。

地处长江边,秭归最早感受到“高峡出平湖”的豪迈。从1992年到2018年,秭归三峡移民搬迁建设长达26年。当地人戏称,屈原是“最老的移民”。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原址位于归州城东的屈原沱,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因水利工程修建而两易其址,现位于秭归县城,和三峡大坝隔江相望,是当地重要的游览景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此交相辉映,当地人诗词爱好者常在此地吟诵,背靠历史,面向未来,逸兴遄飞。

万古寺村也是一座移民村。2009年之前,村支书屈家明并不知道自己是屈原的后裔,得益于媒体组织的屈原后裔寻访活动,万古寺村理清了根脉,和全国各地的屈原后裔有了联络,不少外乡人前往万古寺村寻根,“发展屈原文化,我们村才有了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1月14日,秭归县郭家坝镇百日场村果农在田间采摘脐橙。(通讯员 郑家裕 摄)

“大家都知道屈原爱国。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我和大家伙儿说,两口子不吵架,把橙子种好、把院子扫干净,就是爱国。”屈家明说,屈原文化把村民凝聚起来,乡里乡亲友爱和谐谋发展,近两年村里打造屈氏后裔的脐橙品牌‘屈家橙’,无人机和单轨车的运用更让村民免受摘运脐橙的劳苦,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种橙,曾经的“空心村”越来越实。

屈原文化既涵养秭归的土地,更滋润了人们的心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原故里牌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摄)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谭家斌介绍,作为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文风兴盛,受屈原精神的感召,当地人明清时期自发创立三闾骚坛,绵延400多年。这是“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三闾骚坛。如今诗社成员超过2500人,多为热爱诗歌的农民。

乐平里屈原庙第三代守庙人黄家兆今年75岁,初中文化,当过会计、生产队长,60岁才开始学写诗,从最基础的平仄、诗韵开始学起。

在他看来,75岁的自己正值“黄金时代”,身体硬朗,和屈原同山同水,人生的经历就是创作的源泉。他说,诗社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大家互相学习、切磋、创作,观物境,聊心境,文化氛围好,不是诗人都会成为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代画家绘制的《九歌》中的人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摄)

有趣的是,诗社因骚体而起,诗社成员们多写五言、七言。“泥腿子”诗人们接地气,生活什么样就写作什么,门前的黄连树、山间的太阳花都是他们的创作素材。穿越时空,变化的是诗歌的形态,不变的是流淌的诗意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