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国家数据局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下称《行动计划》),分类施策推进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应用。

所谓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主要用于打通数据共享流通的堵点,实现数据在不同主体间“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8年,我国要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并形成一批数据空间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

构建多层次可信数据空间

《行动计划》提出,培育推广不同层次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包括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可信数据空间。

在企业层面,支持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建设企业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多方互信的数据流通利用环境,协同上下游企业开放共享高质量数据资源。引导龙头企业与物流、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加强协作,强化数据空间专业化服务能力。

在行业层面,支持建设重点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数据使用、收益分配、协同治理等机制,促进产业链端到端数据流通共享利用。在科技创新领域,面向新药研制、新材料研发,促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创新应用;在工业领域,以装备、新能源汽车、能源等行业应用为重点,促进工业数据资源高效对接、跨域共享、价值共创;在服务领域,大力培育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类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赋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城市层面,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发挥公共数据资源的引领作用,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产业数据专区。

在个人层面,在切实保护个人数据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个人数据确权授权和合规利用机制。在条件成熟时,稳慎探索个人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试点,提供依场景授权许可的个人数据转移流动和开发利用服务。

在跨境层面,探索跨国科研合作、供应链协同、企业管理等应用场景下的数据跨境便利化机制。

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数据事业部主任崔晓君在日前举办的2024全球数商大会上表示,《行动计划》对整个产业侧面、市场开展数据空间的研究以及推广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有了可信数据空间,不同的参与主体、参与方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龙头参与企业可带动生态内的其他企业共同来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有数据的作为数据资源方,有技术的提供技术的支撑。智库、高校,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在制订相应的共识规则或者其他框架的时候可以加入。”崔晓君分析。

多地探索数据空间建设

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近年来,随着数据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通过构建可信数据空间,为数据“跑起来”搭建起基础设施恰逢其时。

事实上,多地已在积极探索数据空间建设和应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上海、深圳、江苏、浙江、湖南等地以行业、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为切口,推动数据基础设施不断升级。

10月29日,浙江省温州市集中发布了营销数据空间、医疗健康数据空间、包装产业数据空间、鞋革产业数据空间——首批4个可信数据空间,通过隐私计算、AI模型、云网融合等技术手段,为数据安全、合规、有序流通利用,精准赋能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方案。

据温州日报报道,通过整合卫健委、医院、医疗组织等部门的多元数据,温州构建了医疗健康数据空间;利用隐私计算与数据保护相结合,打造了营销数据空间,其中,营销数据空间已孵化并赋能28个应用场景,服务对象超100家,完成数据服务金额5.23亿元。

上海市数据局局长、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也曾表示,上海浦东新区已率先从健康医疗、金融、交通、气象等数据价值高、需求密集的重点领域入手推进公共数据场景授权落地。预计到2025年,至少实现20个公共数据赋能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服务的高价值案例落地,以点带面推动公共数据社会化开发利用。

海通证券研报指出,《行动计划》提出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企业可信数据空间,引导龙头企业与物流、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加强协作,并且会对面向中小企业发展需求,提供普惠便利数据服务的企业可信数据空间予以重点支持。龙头企业、重点行业或将优先受益。

在汽车领域,1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携手中国信通院、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北汽、比亚迪、长城、蔚来、理想、小鹏、众链科技、北理新源、中汽创智、重庆安驿、上海汽检、车云数据、先导产投、智行众维、零数科技等,共同启动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工作。

中汽协技术部总监韩昭认为,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可以通过汽车行业数据空间的构建,促进产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行业数据价值的充分体现。此外,汽车行业数据空间还将在数字化研发、管理、维保等环节发挥价值。

随着我国数据空间建设深入推进,其市场规模也将迎来显著扩张。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全球和中国的数据空间市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1%和18.1%,未来三年中国市场将以30.7%的年均增长率快速扩展,显著高于全球增速,预计到2026年,中国市场规模将全球领先。

责编:叶舒筠

校对:李凌锋

版权声明

" Type="normal"@@-->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