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说法,说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是高积累低消费的朝代,我们的生活艰难也正是源于此。
但这位网友肯定忘记了这段时间内发生在我国的两件大事:1958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1966年-1976年的“十年内乱”。
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以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回看:所谓的生活艰难,与这两件大事的决策方式无直接关系吗?
当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变化,感知大事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以便进一步理解财富的来源。
下图展示了1953年第一次五年计划以来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增速情况。
数据显示,1953年,GDP名义增速高达21%,开局极好。1958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局也是极好的。
之后,为了追求工业产品的产量,最高领袖提出了“超英赶美”,由此开启了大炼钢铁的岁月。
但好景不长,随后国民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1960年-1962年,三年来GDP平均增速-6.8%。
之后虽稍有起色,但又进入了所谓的“十年内乱”。一直到1978年,在否定了“阶级斗争为纲”之后,开始重视生产力,国民经济全面恢复,GDP增速领先于世界多个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指标值得关注:一个是工业和建筑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多年来稳定在40%以上。
另一个指标是第三产业(又叫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不变,意味着农业比重下降)。到2012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工业和建筑业。
也就在2012年前后,我们大多数人才的生活水平,开始超越小康,实现富裕(恩格尔系数低于40%),才真正感受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在农耕时代,财富需要绝对的积累,一个国家的财富,取决于国家向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征收多少比例的财富。征收得越多,国家越富强,但过度征收会造成老百姓生活困苦,王朝覆灭。
工业化时代以来,我们已经实现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有形的商品、纸面的数字,不再是财富最核心的来源。
什么才是财富?各大企业随着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现金,尤其体现在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金融业、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里。
一旦流动的过程停滞下来,农业和工业品无法从生产方流向需求方,财富就消失了。这一点,保质期还剩下三个月、但仓库还有一大堆库存的快消品经营者,或许最有发言权。
这便是现代经济体系下的财富,也是财富最主要最核心的来源。
有没有工业很重要吗?享受更高生活水平的发达区域,工业化水平远不及如今的我们。
自主可控很重要吗?只要有需求,只要商品或服务能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自主可控就能实现(有时需要一定的时间)。
或许,当下最重要的促进消费,是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而不是给流通环节制造一些不应该存在的障碍。
(注:这篇写于一个月以前,近日广东省潮州市的部分商户,或许对这段话,感同身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