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

《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作者岳南耗费十余年心血,为我们全景再现了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画卷。

第一部《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自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开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到长沙,后至昆明、蒙自办学。

同时,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也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书中突出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第二部《北归》着重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人生遭际。

时间跨度为抗战中后期至 1948 年末,内容包括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 “抢救学人” 计划,以及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士。

还突出再现了董作宾、李约瑟、童第周、陶孟和、沈性仁、梁思永、蒋梦麟、闻一多等中外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岁月里的不屈不挠,深入探究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部《离别》展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回到故土后,因战争再度远离家乡,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所遭受的命运巨变。

书中既讲述了迁往台湾的朱家骅、胡适、梅贻琦、傅斯年、李济等大师级人物的经历,也描述了留在大陆的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陈寅恪等知识分子群体的不同理想追求与爱恨情仇。

《南渡北归》被《亚洲周刊》评为首部全景再次展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2011 年,该书获得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2015 年被《人民日报》“22 个领域 22 本好书 “榜单推荐。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史价值,还让我们领略到那个时代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命运转折,为我们带来诸多启迪。

同时,它也是一次文化洗礼,其意义足以载入中华文化的史册。

2

为什么要阅读这套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富的文史价值

《南渡北归》被《亚洲周刊》评为首部全景展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获莫言等高度评价,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积极影响。

这本书涵盖了众多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为我们呈现了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史价值,更让我们领略到那个时代大师们的风采与精神,激励着我们珍惜和平岁月,牢记前辈们求学的艰辛,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而努力。

2011 年,它荣获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2015 年又被《人民日报》“22 个领域 22 本好书” 榜单推荐。诺贝尔奖得主莫言评价其有丰富的文史价值,那个时代的大师了不起,令人敬仰。

众多文史大家如杨振宁、张鸣、李国庆等联袂推荐。这部作品深刻地展现了知识分子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书中的大师们如梁启超、王国维、梅贻琦、陈寅恪等,在艰难岁月中依然坚持学术追求。他们的研究与奋斗,带给后辈的不仅是启迪,更是人格魅力的展现和命运转折的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环境下,坚守学术阵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化洗礼与大师新生

在某种意义上,《南渡北归》是一次文化洗礼,其意义足以载入中华文化史册。

从《南渡》到《北归》再到《离别》,岳南着重将笔墨放在对知识分子群体性命运的多元描述和反复追问上,尤其是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都进行了创造性的全景式解读,为我们客观展示了知识分子荡气回肠的生命和生存、人生和人性、文心和文化的恢宏史诗般画卷。

“南渡” 和 “北归” 之间,看似只是空间的变化转换,实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大迁移。

它让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思想认识、不同流派观念,统统汇聚起来并互相呼应、渗入、冲撞、博弈和融合,此消彼长,相得益彰,文化的深度厚度和文化人的丰富丰满,得以再次重新构建。

《南渡北归》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文化洗礼和大师新生,足以载入中华文化的史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大师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考古人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顾生命危险,在田野间进行发掘工作。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结合湘西黔东地形地貌,为学生讲解河流、岩石的构造形成。

闻一多指导学生收集当地民歌、民谣,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对风土人情进行写生。北大校长蒋梦麟在地下防空洞中撰写自传《西潮与新潮》。

陈寅恪拖着病体,借着一只即将失明的眼睛,完成了不朽名篇《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物学家童第周在简陋不堪的实验室里创造佳绩。

梁思成、林徽因在经济窘迫、病困交加中完成《中国建筑史》。这些大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传承,他们的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南渡北归》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众多大师的所言所行,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胡适、蔡元培、梅贻琦、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董作宾、闻一多、吴晗、梁思永、冯友兰等。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那个时代大师们的卓越贡献和高尚精神,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爱国情怀、学术追求和人格魅力。

3

瞻仰大师的风范,在艰苦岁月中的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颠沛流离的艰苦岁月里,大师们对文化科技的研究热情从未松懈。考古人员在硝烟中发掘,教师在跋涉中教学,学者在困境中著书。

抗战时期,中国大地硝烟弥漫,大师们却从未停下对知识的探索脚步。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考古人员不顾生命危险,在田野间进行发掘工作。

他们的发掘规模之浩大,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贡献举世震惊。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结合湘西黔东地形地貌,为学生讲解河流、岩石的构造形成,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艰难的旅途中。

闻一多指导学生收集当地民歌、民谣,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对风土人情进行写生,让文化在困境中绽放光彩。北大校长蒋梦麟在地下防空洞中撰写自传《西潮与新潮》,即使身处战火,依然不忘记录历史。

陈寅恪拖着病体,借着一只即将失明的眼睛,完成了不朽名篇《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展现了对学术的执着追求。生物学家童第周在简陋不堪的实验室里创造佳绩,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书写着科学的传奇。

梁思成、林徽因在经济窘迫、病困交加中完成《中国建筑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