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医界》为您带来独家盘点:新时期,中国民营医疗的10大困境及突破之道。
作者|周鑫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中国民营医院经历了狂飙突进的20年发展后,数量已经接近3万家,一些医院是持续积淀了十几年,一些医院则是刚开业没几年,但大多面临着一系列转型升级的困境。《看医界》为您带来独家盘点:新时期,中国民营医疗的10大困境及突破之道。
1.医疗市场竞争加剧
过去的5-10年,中国医疗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发生持续巨变,一些地方连排名第三第四的公立三甲医院都瑟瑟发抖,主要原因就是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型公立医院“疯狂”扩张。
以郑大一附院为例,床位已经接近1.4万张,而且不包括到县域托管的公立医院,年营收超过了200亿。
华西医院除了新建院区外,也在快速托管成都周边的县市级医院,在如此竞争格局下,不少成都三甲公立医院出现了病人量下滑趋势,不扩张床位的话医院市场地位进一步下滑,扩张创床位的话,现有的床位都填不满,可谓处境非常尴尬,而且会越来越尴尬。
除了省会城市,这样的竞争格局也正在地级市和县域上演,可见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此背景下,民营医院也成为了受害者之一,基本医疗市场的竞争力下降,高端、特需医疗市场也在被大型公立医院抢夺,导致民营医疗生存和发展困境加剧。
2.没有品牌和特色专科,陷入“普通”困境
一家开业没几年的地级市社会办医院负责人向《看医界》坦言,医院体量很大,几十个专科,但几乎都是普普通通,没有任何特色。
在专家品牌上,无法和当地的龙头公立三甲医院相比,因此也谈不上什么“拳头专科”、“重点学科”了。
面对“您医院的员工及家属愿意到本院就诊吗”的灵魂拷问,该院长坦言,自己看病都跑到大型公立医院,因为不太放心自己医生,毕竟不是当地最好的专家。
如此普通,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下,医院发展不仅仅是陷入了瓶颈,而是陷入了困境,而且不想办法的话,会越来越困难。
3.顶梁柱专科陷入困境,拖累医院发展
一些医院不是没有品牌特色专科,而是过度依赖某一专科,随之而来的就是当顶梁柱专科出现滑坡时,医院的发展就会陷入困境。
原因有多种,以产科为例,是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一些专科则是因为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患者被分流到了别的医院。
因此,单靠一科独大的发展模式就要做出改变,多元化发展就成为了重要出路。
现代医院管理专家、冬雷脑科医院集团总院长、上海医交会医院管理专家委员会顾问专家刘卫东院长就表示,“大专科、小综合”的医院发展模式是值得商榷的,很多专科也不太适合走专科医院发展路线,未来的医院发展模式会是“大专科、强综合”,只有多专科的发展,才能支撑大专科,才能系统化健康发展。
“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差异化的竞争才有出路。”一位综合医院院长向《看医界》表示,传统综合民营医院的发展思路需要改变,他的医院除了开始重视医院传统较为薄弱的专科外,还在积极布局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积极迎接老龄化时代。
一位综合医院院长表示,十年前,办养老院要靠综合医院来补贴,如今综合医院主要靠养老院来支撑,现在看来,幸亏提前进行了布局。
4.没有创新医疗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
您医院有哪一个专科的技术是区域领先的?国内领先的?国际领先的?不少医院院长难以回答,因为一个都没有。
一位年营收超两亿元的县级民营医院院长参加上海医交会时向《看医界》表示,创新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他的主要精力之一就是在国际、国内范围内考察、遴选最新的医疗技术,尤其是微创医疗技术,只有这样他的医院才能在和当地的县医院、市医院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他表示,每年参加上海医交会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考察创新医疗技术,包括一些骨科、泌尿等领域的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都在积极洽谈引入。
据了解,为服务社会办医机构引入创新医疗技术的需求,2024上海医交会还将专题举办“医疗技术创新大会”,并成立“中国医疗技术创新平台”,遴选国内国际最新的医疗技术,助力社会办医疗机构在技术上保持竞争力。
“一些最创新的临床医疗技术因为医保和定价等问题,首先会进入民营医院,这将成为中国民营医院发展的最大机会之一。”看医界创始人、上海医交会秘书长郭惊涛表示。
据了解,创新医疗在民营医疗最先开展实际上是国际惯例,以美国为例,很多创新医疗技术就是在医生集团创办的日间手术中心率先开展。
5.缺乏优秀医疗人才
一位地级市大型社会办医院长坦言,优秀的省级学科带头人很难招来,因为不但省会大医院在快速扩张抢人才,连北京、上海这样的医学中心城市都在虹吸地级市的优秀专家。
一位院长则向《看医界》抱怨,本地专家挖不来,而且不让多点执业,外地普通专家挖来了往往水土不服,没有长期经营的根基。
没有品牌专家,老百姓自然不会相信,更谈不上品牌专科了。
一位院长则坦言,他能够把一个只有2万人口的贫困县患者留在县域,除了引进创新技术,更大的法宝是把顶级专家“引进来”,这个引进不是全职,而是多点执业。
因为创新技术还是要人来使用的,品牌专家的号召力非常重要。院长直言,哪个患者会听说民营医院买了一台手术机器人就愿意就诊了呢?还要有专家来主刀。
因此,院长表示,另一个参加上海医交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入品牌医生集团和医生团队。
据看医界创始人、上海医交会秘书长郭惊涛介绍,每年上海医交会都会举办中国医生集团大会和医生集团技术合作大会,而且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医生集团联盟大会,每年都吸引数百家品牌医生集团参加,大会还设立了品牌医生集团展区,为医院和医生集团的合作搭建直接交流的平台助力医院品牌、特色专科建设。
6.医保收入占比过高!
近日,看医界-医管会客厅和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孙媛院长进行了一场直播交流,据孙媛院长介绍,医院近6亿的年收入中,医保占比只有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其中近五亿元收入为自费和商保。
这一数据令很多观看直播的院长们非常艳羡,也非常希望和京都儿童医院这样的标杆案例进行学习。一位院长就向《看医界》建议,希望能够组织商保和医院合作的课程,以及对接商保合作资源。
而民营医院希望和商保合作的背后,则是在医保DRGDIP改革下,民营医疗的利润空间正在被大幅压缩。一位西部地区耳鼻喉医院院长向《看医界》形容:“医院被医保欺负得像孙子似的,已经沦为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看医界”曾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18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为5065亿元。而2018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保份额:3700亿左右,约占医保基金总支出的21%左右。也就是说,医保收入占非公立医疗机构收入的比重超过了70%,为主要“金主”。
“不要过渡依赖医保!!!”多位医院管理大咖在看医界-医管直播中对此多次发出建议。
过度依赖医保还不仅仅是发展受限的问题,不少医院还会因为医保违法违规面临医院关门、甚至管理者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严重后果。
不依赖医保,发展高品质医疗,走自费和商保就成为了必由之路,这其中,以前被擅长严肃医疗的院长们不太重视和擅长的消费医疗,将大有可为。
7.缺乏持续的资金投入
办医院是要“砸钱”的,而且是长期持续的“砸”。
以江苏宿迁为例,早期医院改制后,因为体制机制的灵活,医院迎来了快速发展,但很快也迎来了瓶颈:一些医院的股东为当年的医院职工,不愿意继续为医院的发展注入资金,老想着分红,而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创新趋势下,医院发展需要的就是持续大笔投入,因此一些民营医院的竞争力快速下降。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在宿迁,不少民营医疗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而当地的公立医院和一些大企业办医则正在持续“鸟枪换炮”。
因此,社会办医需要准备充足的发展资金,或者引入实力雄厚、长期主义的投资者,助力医院发展。
8.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落后
在看医界-医管智库举办的医管学习交流活动上,不少参加的院长感叹,民营医院发展的困境很多情况下是管理理念落后造成的。
这往往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医院管理培训有关,医院管理者无论公私医院往往是“医而优则仕”,一些民营医院创业院长缺乏管理经验,二代接班也是无所适从。
因此,向优秀的同行学管理,就显得较为重要,而且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一位医院院长在参加看医界-品牌医疗游学考察活动后感叹,一位院长的经验分享就解开了一个她多年来的困惑:“如何解决优秀医疗人才引进不来的问题”。可见,专科不同,但管理的理念是相通的,创新的管理方式是可以复制的。
9.成本控制困境:效益是省出来的
在管理细节上,一些民营医疗效益差,一大原因是效率低,成本控制也出了问题。
在看医界-品牌医疗游学考察参访上海一家护理院时,参访的院长们发现一家医院的管理效率非常惊人,创造的效益远超同行水平。
因为快速实现医院连锁发展而令业界惊讶的创业老兵——上海壹博医疗集团创始人、上海壹博医院、青岛壹博医院院长孙成彦就在看医界-医管直播中坦言,医疗创业者、医院管理者必须精于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很多医院亏钱或者效益差是因为成本管理很糟糕。
可见,一些医院效益不高,实际上是成本控制出了问题。在经济形势不佳,“降本增效”成为必由之路的当下,如何控制成本是民营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10.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困境
“医院越来越大了,人也越来越多了,之前请不来的一些专家也愿意加盟了。”伴随医院发展的喜悦,一些民营医院创始人、管理者却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医院科室多了,专家多了,开展的手术难度大了,但很担心医疗质量管理出现问题,一旦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医院很可能毁于一旦,几十年创业经营的心血就全没了。
因此,可以说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问题是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的基石,这道题不及格的话,民营医院很难走远,而不少民营医疗就面临着医疗质量管理的困境。
一位院长向《看医界》坦言,自己的朋友到自己的医院看病时,都要几次嘱托,千万要小心,不要出问题。
医疗质量管理专家、国家卫建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张勤在看医界-医疗质量管理研修班上就表示,民营医疗管理者要向公立医院学习医疗质量管理,而且要努力比公立医院还要做的更好。
毕竟,民营医院抗风险能力更弱,医疗质量管理更需要重视。(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