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康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康德

理性,初听起来似乎是个很好的词汇,但它并不适合用来指导我们大部分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因为理性的功能是为我们指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但大部分道德问题并不涉及真假问题,而是涉及好坏问题。而让我们能够辨别出某件事是好是坏的,不是理性,而是我们的感情。

但在我们中国目前的伦理观念中,理性主义的思想占有很大比例。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官方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而马克思主义是由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开始发端的。众所周知,学过高中政治的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就是德国古典哲学,也就是黑格尔。当然也不只有黑格尔,黑格尔哲学的来源,大名鼎鼎的康德哲学,也是包括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范畴之内的。而康德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发端,黑格尔则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顶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反转,它将康德、黑格尔的物自体、自在之物改造发展成了“为我之物”,但是这并不改变它本身仍然是建立在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之上这个事实。所以,它可以说是一种批判理性主义的理性主义。要说它是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也不是不可以。所以总体而言,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也是理性主义的。很多人接受的价值观教育要么来自于马克思,要么来自于和马克思有密切关联的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尽管康德黑格尔现在被视为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由于其和马克思的关系,也往往更多地为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甚至普通中国人所熟知。所以说,现在很多中国人,无论是亲马克思的还是亲西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文化中都具有很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那道德伦理中的理性主义有什么坏处呢?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在网上看新闻的,可能都曾在底下注意到类似的评论:比如说有人因为愚蠢,操作不当而出了意外,被撞死砸死之类的,往往就会有人评论说:活该。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认为呢?因为新闻中的人死了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过失,既然是他们自己的错误,那我们反对他们又有什么错呢?这就是理性主义伦理学的思维毒点之一了。理性主义的伦理学,本来是要强调人的理性的重要性,强调用客观不变的理性而不是偏私易变的感情来判断是非。但是其错误之处在于,没有认识到感情才是道德对错的判断来源。所谓理性的道德判断,只不过是一种剔除了偶然感情影响的通常的情感判断。

例如说,我们都知道失去亲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当别人亲人去世时我们都会去安慰他。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能体会到他人失去亲人的痛苦,因为各种感情是会互相影响的。我们对他人失去亲人的痛苦的同情会影响我们,但是我们自己遇到的事情喜怒哀乐更加会影响我们。这时候理性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没有受到自己的遭遇的其它事情的喜怒哀乐影响,我们本来对他人的丧亲之痛会有怎样的表示,而他人并不知道我们自己遭遇的喜怒哀乐,所以我们就会自觉做出我们原来会有的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安慰。这就是理性在道德上的作用。

但是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所谓理性只不过是一种更加广泛的同情,也就是不仅考虑到对方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还考虑到对方并不知道我们自己偶然的心情对我们同情心的减弱。所以我一开始才说,感情才是我们的道德判断的来源和标准。

而人一旦要从理性上而不是感情中寻找道德判断标准,他就一定会得出各种低情商甚至是0情商才会有的结论。我们已经说过,理性的功能只在于区分真和假,于是在受理性主义道德观影响的人看来,各种错误的判断就都具有同样的罪恶。不管你是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受伤了,还是因为错误的判断而死去了,在他们看来,都是“活该”。不管你判断的错误是源于懦弱,还是源于残忍,在他们看来,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中国网络上才会有那句流传甚广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为“可怜”本是我们予以懦弱者的感情,而“可恨”,本是我们予以残忍者的感情,但由于他们不知道区分懦弱与残忍,所以才会说这种话。而他们之所以不知道这种区分,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懦弱和残忍都是一种错误,所以没有什么区别。而确实靠理性是无法知晓这种区别的,只有靠感情才能知道这种区别。这就是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对我们思维的毒害之处了。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