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篇叫做《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未来一片黑暗》的文章流传开来,因为这是一篇涉及行业未来和从业人员发展空间探讨的文章,但因为整体基调偏向悲观和消极,看的人很多,或许会对从业者产生一些影响,所谓偏听则废,兼听则明,虽然作者也说了自己只是一家之言,但貌似并没有想要讨论的意思,既然客场交流得不到支持,我就简单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个:
1、财富管理从业者能够提供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少了;
(文中作者的站位和角度一直是偏向三方财富的,指出价值少了的原因是之前做非标要筛选项目,非标里面的弯弯绕绕太多需要找信得过的人把关,现在也就是买公募还是买私募,具体买什么策略,这个工作量“显然”要少得多)
2、销售产品的费率只会越来越低;
3、买方投顾有价值,但是中小客户会被互联网买方投顾的服务解决掉,大客户才需要线下专业投顾的服务;
4、所以,从业人员的未来一片黑暗,80%的人离开,15%的人苟活,5%的人过得还行。
最后,作者也对想继续留在行业发展,该怎么办提供了一些建议。
早在今年6月,这篇文章的作者就写过一篇文章《金融销售人员的黑暗未来:80%的人要被出清》,当时看来这样的观点貌似会让行业里的人有些触目惊心,但实际上,我们在今年4月23日就写过类似的观点,虽然观点看似相同,但基调完全不同。
(今年6月我们的文章)
关于“80%的人要被出清”,《富达风云》这本书记录了1975年美国开启的从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的过程,当然并不是像上面标题中说的那样,一年80%的基金销售失业了,不是一年,而是整个转型的过程有80%的人离开了这个行业,往往我们都只是故意或无心的翻开了硬币的一面,话也只说了一半,其实还有另一半,我们并没有说剩下的20%以及新进入行业的人都过得怎么样了?实际是,留下来的人们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价值的跃升,后面再进入行业的从业者们也开始适应新的行业规则,伴随着行业迎来了大发展。
接下来,我就分别对应原作者的核心观点,一一简单回应下另外的思考角度:
01 非标转标,财富管理从业者提供的价值变少了吗?
恰恰相反,非标转标,不是价值变少了,而是对从业者的要求提高了。
“非标”是中国发展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产物,与之对应的是“刚兑”,需要的是客户资源,所以很多前期有客户资源的人(卖房的,卖车的,卖奢侈品的,搞美容美妆的等等)都来到了三方财富管理平台的舞台上争奇斗艳。
我们不能把特殊当常规,把套利当正常,得了便宜还卖乖。这些从业者来到这个行业是因为短平快的赚钱效应,离开这个行业也是因为短平快的赚钱效应的消失,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非标转标之后,财富管理行业的从业者要做的事情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这个事核心就不该是继续围绕着已经回不去的“非标”(不管是非标资产还是非标业务)去开展,而应该是投资者的行为规范上,是用情绪价值提供填平客户的情绪管控水平不足上,进而让客户尽可能的避免犯“追涨杀跌、频繁操作、处置效应”的错误,让客户赚到未来新常态之下该赚的钱和能赚的钱。
而具体规范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需要做的事情包括“规划、配置、安抚、检视、平衡、助推和服务”至少七项,难道这不比之前非标时期的看你之前压根无法真正弄清楚的非标资产的黑箱这件事提供的价值更大吗?
02 费率越来越低?是的,这是必然,但投顾费必然要起来填补
财富管理行业费率下降,投顾费的收取,一降一升,是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现有财富管理行业的生态,从此财富管理才不是资产管理的附庸,而是独立的行业。
而要改变这样的生态,其实也并不复杂,可以预见,在一整轮的降费降佣的进程中,就是要从显性管理费降费到隐形交易佣金降费,再来到显性销售费用降费,这个降费将包括申购费、赎回费(除持有时间过短的惩罚性赎回费外)以及销售服务费等(招行的全面一折起未来回头看,会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当然,可能管理费的尾随佣金分成比例也会进一步压降,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倒逼进入第二轮的降费降佣的进程当中去。
给大家可以比较的锚,2022年,美国股票型共同基金的平均费用下降至0.44%。债券共同基金的平均费用比率下降至0.37%;指数型共同基金的平均费用则下降至0.05%(注:这是除了基金投顾费之外的产品总费率,因为2022年时,美国共同基金销售总额的91%流向了没有12b-1费用(类似于国内的销售服务费)和没有申购、赎回费用的基金产品中。)
走完整个降费降佣的进程之后,财富管理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的权、责、利才能更加分明。
同时,财富管理机构想要生存和发展,就要真正开始收取投资顾问费(其实现在的申购费和赎回费、包括销售服务费以及管理费的尾随佣金分成都是投资顾问费的变相收取方式,但是这种一次收费+持续收费的模式就催生了平台利益和客户利益不一致的土壤),而此时就会彻底地将平台利益、客户利益在商业模式上做到全面的打通,完成从卖方投顾模式向买方投顾模式的转变。
03 互联网买方投顾就能解决中小客户的投资问题?
并不能!
关于互联网投顾的问题,互联网投顾的背后其实呈现的是非常显著的强IP效应,即投资者信任的不是平台,不是组合,而是它背后的人,基于对人的信任(长期跟踪)带来的规模的增长,根本不是什么业绩的领先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的。为什么?因为投资产品在信息经济学当中就是一种信任(心)品,与之对应的两类产品分别叫做搜索品和体验品,搜索品是体验前就有感知,能够判断价值好坏的产品,体验品则是体验后可以判断价值好坏的产品,而信任(心)品呢?是体验完依然无法明确判断价值好坏的产品。
比如,一个投顾组合,短期业绩非常突出,就一定是好的组合吗?而短期业绩明显落后,就一定不是好的组合吗?很难评判!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通过现场得结论,觉得目前互联网(基金)投顾,远程服务的模式貌似在规模上占据优势,于是就是明日的方向,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整个基金投顾体系的规模才有多少?巨头都还没有入局呢!即,基金投顾连从0到0.5这一步都还没有走完,格局未定,天下未分,群雄尚未逐鹿,很多结论都是错的。
目前的整个行业推行基金投顾业务的模式依然还是中心节点模式,“投”一般均由总部基金投顾项目组发布不同的策略,“顾”则也更多的是提供在线直播、投资观点、投资教育等素材或内容,因为中心节点模式本身存在的服务深度、沟通密度、信任强度不足的问题,目前行业中有关“顾”的动作的亮点不多,整体乏善可陈。
之所以,现在会是线上投顾占据领先优势,就是因为现在真正接受基金投顾理念和模式的受众还是非常有限的,利用轻量级的线上的模式就能够让这些更能接受这些理念的人达成匹配,但一旦我们想要扩大规模,从“寻找有缘人”走向“双向奔赴”,就会发现无法突围。人群和规模,是投教的对立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持续不间断的温暖陪伴,而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得靠人。目前的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尚未将优秀的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认知和主观意愿充分调动起来。而实际上,在基金投顾业务的落地过程中,最能够发挥作用和价值的恰恰就是这些优秀的从业者们。
让从业者全新认知投顾并深度参与进来,是基金投顾业务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鸿沟,需要解决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04 财富管理行业80%的人可能要被清洗?
结论我是认同的,但问题的核心不是行业养不活,行业的利润一直不低,只是给到从业者的不够高。牌照给到个人,机构成为TAMP平台,这个行业能养活的人测算的逻辑会完全不一样(未来会不会到这一步,我报以乐观);
之所以还要被清洗是这部分人自己淘汰了自己,不愿意主动革新和改变,老地图到不了新大陆。这部分人离开后,行业还会进来非常多的积极主动,愿意学习,主动求变的从业者。
这个行业的老人有经验、有技巧,但可能也有些疲惫了,缺少了些奋斗的精神和下沉的心。这个行业的新人没有前期的比较,所以更容易有了“心”,但又没有经历过市场的洗礼,还不够痛,也不够懂。人才终究是金融行业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不要轻言“优化”,即便二八分化是行业普遍现象,能够正心诚意,真正愿意和员工与客户共克时艰,一路同行的机构可能也会保留更多的种子。而最后,真正能留下的人,也绝非是以新老划分,而是以心力划分。最终留下来的必然是相信这个行业的星辰大海并把自己当成自己人生的CEO,想明白了方向和方法,并且执行力超强的人。
所以,财富管理行业从业者的未来绝不是一片黑暗,就像市场永远是中性的一样,未来究竟会如何,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当局者自己,记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办法总比困难多”,路确实越来越难走,但路上的风景却只会越来越好。
加油!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同时不构成对所述产品及服务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合作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原创文章
行业报告
WEALTH APAC
往届榜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