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北京,一场关于城市命运的争论正在上演。会议室里,一位病弱的女子,用近乎嘶哑的声音,对一位手握重权的官员说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算什么东西?

这女子,便是林徽因;而她口中“满门忠烈”的侯官林氏,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族血脉,时代抗争的底色

侯官林氏来自福建的家族,坚定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在时代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辛亥革命的枪声还未远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便已传遍神州大地。

在这七十二位为推翻腐朽统治而献身的英雄中,便有三位来自侯官林氏——林尹民、林觉民、林文民,史称“黄花岗三林”。

林觉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尹民是林徽因的叔叔,林觉民、林文民是她的堂叔。他们的壮烈牺牲,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家族世代传承的爱国基因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切。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同样是一位在时代浪潮中奋力前行的斗士。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他积极投身宪政运动,力图通过改革,改变国家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面对列强的强权政治和国内亲日派的妥协,林长民坚决反对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并积极奔走,促成了轰动全国的“五四运动”。

这场运动,不仅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意识,也深刻影响了林徽因的思想和人生选择。1925年,在讨伐奉系的战争中,林长民不幸中弹身亡,为他的政治理想付出了最终的代价。

家族的爱国精神,在林徽因的弟弟林恒身上得到了延续。林恒,一个本应在象牙塔里求学的清华学子,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七事变后,他放弃了清华大学的学业,投笔从戎,考入中央航空学校,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空军力量薄弱,与装备精良的日本空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林恒和他的战友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3月14日,在成都空战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战机,林恒驾驶着性能落后的伊-153战斗机,与敌机展开了殊死搏斗。

最终,他选择了与敌机同归于尽,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

从辛亥革命的“黄花岗三林”,到巴黎和会上的林长民,再到抗日空战中的林恒,侯官林氏家族的成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做出了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才女风骨,文化守护的坚守

出生于1904年的林徽因,自幼便在优渥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成长。父亲林长民的开明思想和母亲的传统教养,共同塑造了她独特的个性和气质。

五岁开始,林徽因便接受了姑母的启蒙教育,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和对知识的渴望。在英国教会学校的学习经历,更是培养了她独立自主的性格和开放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这段共同的求学经历,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让他们在建筑领域找到了共同的志向。

毕业后,他们回到中国,投身于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辗转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他们历经艰辛,终于发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空白,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理想,为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贡献外,林徽因还参与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她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国家的热爱,融入到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国家标志中。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急需人才。林徽因不顾身体的病痛,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她参与了国徽的设计,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过程中,她也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北京市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主张拆除北京城墙和城门楼等古建筑,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这一计划遭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些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会议上,林徽因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面对吴晗的强硬态度和对古建筑的轻视,林徽因的情绪激动,她直言不讳地指出拆除古建筑的危害,并用“侯官林氏满门忠烈”的家世背景来反驳吴晗对其“出身低微”的评价。

然而,她的努力和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古建筑一座座被拆除,林徽因的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无奈。

长期的奔波劳碌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古建筑保护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病榻上,她仍然坚持写作和研究,为保护北京的古城风貌四处奔走呼吁。她深知,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座古建筑的消失,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病逝世,享年51岁。她带着对文化遗产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深深的担忧,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看看,那些文物建筑多亏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的尽力争取,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建筑艺术古人的智慧。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14年05月29日:《图画时报》中的林徽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