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好像特别去追求松弛感,大家对这个词的理解其实也不是特别统一的。
是只有拥抱所有的不确定性才叫松弛吗?我之前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一个类似的观点,大概就是允许一切发生,拥抱不确定性。
那个作者就一直在尝试这个状态,那有个前提就是她清楚自己希望接受这方面的挑战,希望自己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但她身边的人未必也有同样的自我期待。
而她在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同时就拥有了一部分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的权力,并且在她工作时间内,她想要做这样的尝试,她的下属并不会提出不同意见。
那这样的状态下,她当然可以说她在做着拥抱不确定性的尝试,但换个立场,她的下属并不会感同身受的。因为某种程度上,她有一些确定性的部分是她的下属协助她完成的。
也就是说,假设她身边的人跟她并没有同样的自我期待,那么她想要随时发起一些不确定的事件时,就不会得到满足。
或者说,如果与她共事的每个人也都可以发起各种尝试,她还愿意去做这样的尝试吗?这就很难说了。
而对我个人而言,有计划之内、也有计划之外的部分,才能真正松弛。
我们都有追求确定性的部分,但如果原本希望从中获得确定性、并且明明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并没有被完成,那内在就会失去平衡。
最近几年保持内在的秩序和平衡一直是我最重要的追求。而能够让我们找到内在平衡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去完成那些我们能力范围内原本就能做到的事情。
其实人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掌控感的,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明确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和不能掌控的部分。当我们能够掌控的部分,包括与人沟通时做出的表达、需要完成的工作、对身心健康方面需要做出的关注等,都能得到我们的及时关注时,自然就不需要从内部获取。
说得再细致一点,允许和接纳真实的自我需求,从内向外生长,做到真正自洽。
能够在他人提出不合理的需求时敢于说不;能够在必须承担的时刻为自己负责;能够在与他人沟通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切我们原本能够做到,却因为种种内在原因而没有去做的事情都会变成负面情绪形成内耗。
我不会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对应的时间表,但我有每天都需要完成的几件事。只要能在我一天当中,或是我所预期的时间段内完成,那其他的时间自然就可以放开,去享受一些不确定性的事情。
换句话说,松弛就是完全接纳真实自我后的一种真正自洽的状态,是实现内在的秩序和平衡之余能够保持内外一致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完全了解、理解、允许和接纳后的自然流露。松弛其实就是我们面对生活、工作以及对人际关系等多方面事务的理解、处理和把握上都游刃有余的一种状态。
看待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了解、理解和判断,也有做出选择和决策的能力和依据,遇事不慌、从容淡然。能力范围内不急不慢地保持着自我成长的节奏,活在当下,但同面对决策时刻,又能做出对未来有益的选择。
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遇到的大部分事情和困惑都感到无能为力、不知所措,那他的状态自然就是慌张的、紧张的、焦虑的、无法放松的。
他们担心一切可能会让自己感到任何不适的状况发生,他们长期感到焦虑、在行动上却又没有做出什么调整。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不知道自己遇到的状况能够处理到什么程度,不敢、也不会,或者说,他们在惯性行为里守着那个所谓的舒适感。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真的舒适,而是他们并不清楚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感到松弛。
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选择自己舒适、松弛的生活方式呢?
最近刚好读到了《丹麦一年》。书中提到丹麦人的幸福感来源并不是期望较低,而是来自于他们的高期望很现实,并且容易实现。这其实是书中开篇提到的一个观点。读到这部分时,我开始思考,人们不够松弛是否与自己的期待过高、不现实或是很难实现有关呢?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松弛感、幸福感其实是完全可以通过竭尽所能去为自己打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环境来达到的一个状态。但学习如何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必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早已能够接纳生活中绝大多数常规小事,且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产生焦虑和内耗。毕竟能重要到需要我们去“较真”的事情真的不多。并且很多重要的事情也都是需要大家自己去关注面对、接纳和想办法去解决的,只要去做,就不会让人感到内耗。
最近看书的时间被压缩了不少,不过这本《丹麦一年》只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就让我突然生活方式类的读物产生了兴趣,后面找机会也会慢慢分享一些这方面的体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