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西北小城宁夏固原出了一则惊动全国的热门新闻,简单来说,就是派出所工作人员当街打了一名小学生,记录完整过程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后,很快便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乍看之下,这是一件令人义愤填膺的公职人员败德事件,可随之而来的剧情大反转,才让人真正思考,正义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该事件,起初登上热搜的本来样子,是“派出所工作人员殴打小学生”。毋庸置疑,这个标题会让不少人秒做道德判断。于是,很快形成了批判涉事警员的舆论——顶着公平正义的身份以大欺小,属于“罪加一等”。当地警方为回应舆论关切,很快便发布了一则《警情通报》,详细描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原来,被警员殴打的小学生马某某并不冤枉,虽然仅仅六年级年纪,却已是“恶行累累”,屡屡霸凌同校年纪更小的两个三年级学生。被霸凌孩子的家长无奈报警处理,结果,在警员处理此事时,马某某颇为随性的离开了现场。于是,在警方人员找回马某某的时候,发生了被传上网络的殴打事件。
于是,舆论的风向陡然被一举扭转,只因决定事件定性的关键词,已从偏听则暗的“以大欺小”、“警察打人”,转变为万夫所指的“校园霸凌”“未成年人犯罪”。在自媒体兴起之后,人们开始不断刷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话的含金量。只因为,一件火爆全网的新闻事件,往往要经过几次三番的翻转再翻转,真相才能在最后一刻水落石出,如果站队早了,很可能会沦为遭人利用的舆论工具。
在这次的事件里,最先在网络上指责涉事警员的人里,已经有人开始道歉了。由于近年来,屡有未成年人在犯下轰动全国恶性案件后,却因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而得以逃脱法律的严惩,让舆论形成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应激反应。在此背景加持下,“以大欺小”、“警察打人”不仅不再被一边倒地视为过错,甚至还被不少人视为光芒万丈的“正道的光”。于是,该事件的最新后续就又衍生出一个新鲜词条——多地网友给殴打小学生副所长寄锦旗。
在这个事件里,持续关注事件的网友们,无论是起初指责涉事民警的,还是后面寄锦旗声援涉事警员的,大概在当时都会认为自己在做维护正义的事。其实,这也暴露了一个点,便是舆论对于社会正义的评判,具有极强的主观性,甚至无需实事求是地抽丝剥茧还原事情真相,就能全凭眼看耳听的主观感觉直接下结论。所以,很多时候,舆情很像棵墙头草,会随着更多新闻信息的不断曝光而不断翻转。但决定社会正义与否的真相只有一个,显然,如果放任舆论的力量自行“捍卫”正义,那么扛着“正义”旗号的力量必然泛滥失控,谁人还记得被网暴后以死明志的刘学周?
但是,舆情也确确实实是民意的一种表达,尤其围绕社会正义持续发声的舆论声音,更是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就比如,最近几年,屡有犯下恶性罪行的未成年人,因受年龄庇护而逃脱法律严惩,每次事情曝光,都会导致舆论一片哗然,收紧对未成年人的宽容、加大惩处的意见的舆论声音持续不断。
其实,大家并不是在质疑《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的初衷,只不过,法律的制定都有鲜明的时代背景。毕竟,今日不同往日,在如今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犯罪的未成年人属于知法犯法,有意趁着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去钻法律关于的漏洞干票大的,这种错误行为甚至还会形成一种错误示范效应。汇总为支持严惩未成年人犯罪舆论声音,其实来自于敏锐认识到青少年变化的千千万万成年人,法律的条文未必是一成不变的,但法律捍卫社会正义的意义却应该一成不变。当社会的现实发生转变的时候,法律确实也应该多多听取并回应舆论的诉求,适时做好与时俱进的转变,才能持之以恒地捍卫社会正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