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停了一阵子之后,国内又有大模型公司打榜 OpenAI 了。
这不, Kimi 最近推了个数学模型 k0-math ,号称数学能力可以媲美 OpenAI 的 o1-mini 和 o1-preview ,中高考、考研还有入门竞赛题都能跟 o1 过过招。
该说不说, AI 模型开始 “ 炒作 ” 起数学能力,这事儿还挺稀奇,毕竟 AI 的数学能力拉胯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连 strawberry 里有几个 r 都一直数不清。。。
就连 OpenAI 的 o1 发布时,也没有直说自己的数学多么多么厉害,只是点了一下推理能力罢了。
所以原本以长文本出圈儿的 Kimi ,这回突然卷起了数学,世超确实很好奇,好奇这个 k0-math 到底啥水平啊?
而世超在哥们儿的帮助下,也提前体验了一阵子,今天就借着 Kimi 数学版( 基于 k0-math 模型 )全量开放了,带着大家瞧瞧这个数学模型有多少斤两。
目前, Kimi 数学版只能在网页版上用,入口倒是跟之前的普通版和探索版没啥区别,但有一点,Kimi 数学版只支持一轮对话。
像世超一上来,就直戳 Kimi 痛处翻了波旧账,问它 “13.11% 和 13.8% ,哪个更大? ” 。(之前 Kimi 在这上面翻过车,说 13.11 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大于 13.8 。。 )
这次倒是学机灵了,而且很简单的比数值大小, Kimi 数学版都用上了 “ 为了进一步确认 ”“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 经过多种方法的验证 ” 这些话术, kuku 输出了二三十行。
只不过当世超想再次追问的时候,出来的就不是 k0-math 模型了。
当然,这只是个小插曲,既然官方都已经把 k0-math 的实力挑明,那咱也不客气了。
直接上今年高考新课标 1 卷的数学题:已知 cos ( a+ β) =m , tanatan β =2 ,则 cos ( a- β) = ?
虽说解题过程有些波折,但总算是没把最后 -3m 的答案弄错。
这个问题我同时也问了智谱清言和 ChatGPT ,答案倒是没出入,但区别于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列出来, Kimi 数学版给我一种,它真的在模仿人类思考的过程。
模型在推导的过程中,怀疑过自己的思路可能是错误的,并且对此进行了验证。
但下面这道概率题, Kimi 数学版就没那么好运了。
标准答案是 1/2 ,只有 ChatGPT 答对了。
世超看了眼 Kimi 数学版的推导过程, 24 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它都列举出来了,而且每一种情况谁输谁赢也盘得清清楚楚,甚至最后还检查了一遍。
但最大的问题出在,它把甲的总得分≥ 2 的次数,漏数了一个。。。实属可惜。
咱再找一道 AMC 数学竞赛的题目,给 Kimi 数学版试试。
一个集合由 6 个( 不是不同的 )正整数组成:1 、 7 、 5 、 2 、 5 和 X 。6 个数字的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 )等于集合中的一个值。X 的所有可能值之和是多少?
这次世超还把豆包也加进来了,同一道题,四个模型只有智谱清言的算错了。(正确答案是36)
还有个小插曲,本来世超想再给 Kimi 试一道竞赛题,结果它直接反过来质疑我。。试了好几次都是这么个回答,不知道是系统的 bug ,还是它压根就不会儿这题,干脆装死。
有一说一,好几道数学题试下来, Kimi 数学版确实给了我不少惊喜,特别是解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考、推理的能力,又刷新了一波咱对 AI 模型数学能力的认知。
只可惜几何题一如既往的菜,只是一道初中级别的几何选择题,给 Kimi 数学版的 CPU 都快干烧了,结果还是错的答案。
至于为啥 Kimi 的 k0-math 模型能有这么大的突破,前段时间世超参加了一场月之暗面的媒体会,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就告诉世超, k0-math 的成功很大概率要归功于一个叫做 COT ( Chain of Thought )思维链的技术。
太专业的术语咱也不在这拽了,大伙儿可以把这个 COT 理解为, AI 模型模仿人类的大脑进行逻辑推理,把复杂的任务拆解之后,再一步步地解决。把这个技术运用到模型里,模型就能够通过 “ 思考 ” 来完成任务并提高正确率。
而为啥先把这东西用在了一个数学模型上,杨植麟直接引用了伽利略的名言 “ 宇宙是由数学这门语言书写而成的 ” 。
总之,就是希望先从数学问题入手,再将数学的思维泛化,从而去理解整个世界。
当然,并不是说模型一旦用上了思维链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这个方式,目前确实可以提高模型对复杂任务的推理能力。
再举个例子,咱让 Kimi 数学版统计 “ chaping debug the world ” 里,有几个字母 “e” 。
先分别把 “ chaping ”“ debug ”“ the ”“ world ” 单独拎出来,再挨个字母一个个查,方法虽然笨,但至少不会出错。
就这么说吧,这道简单的数数题,世超试了一下,只有 Claude 和 Kimi 数学版数对了。
包括在 “ 我有一块 1 米长的面包,每天吃一半,需要几天才能把这块面包吃完 ? ” 的问题中,在大部分 AI 给出永远吃不完的答案时, Kimi 数学版觉得 “ 是有物理极限的 ” ,认为分到了一纳米就不能分了。。。
这种对任务拆解的能力,夸张到什么程度,即使你问它 1+1 等于多少, Kimi 数学版都能给你唠半天,截图根本截不完。
另外,在思维链的作用下,对纠正 AI 模型犯蠢、不会抓重点的老毛病也有一定效果。
像前段时间苹果就发了篇论文,大概意思是说模型压根就不会推理,随便加几个无关痛痒的干扰条件,模型的准确率就会下降。
但世超这次分别拿 Kimi 数学版和豆包试了试,题目是:超市里,每袋大米售价 50 元,每瓶酱油售价 10 元。如果鲜虾包购买了 4 袋大米和 4 瓶酱油,并且送给邻居 1 袋大米和 2 瓶酱油,那么鲜虾包购买大米比酱油多花了多少钱?
这道题,还特地加了 “ 送给邻居 1 袋大米和 2 瓶酱油 ” 的陷阱。
豆包多少就有点不懂人情世故了,还把自个儿留存的大米和酱油单独拎出来算。
反观 Kimi 数学版,深知送出去的礼物泼出去的水。
反正测试下来, k0-math 的解题准确率不能说百分百,但调用了思维链之后的逻辑推理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 Kimi 这个做题家的数学水平。
而且世超也发现,除了 k0-math 外,国内的幻方 DeepSeek 前两天也搞了个推理模型 DeepSeek-R1-Lite ,同样也是纸上水平媲美 o1 。
又是 o1 系列,又是 k0-math 、 DeepSeek-R1-Lite ,可能有差友也好奇,之前不是还在长文本吗,这怎么突然就卷起了推理能力了?
其实,传统的拼算力、拼数据在大模型领域,已经遇到了一定的瓶颈,而靠着强化学习,提高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已经成了大伙们卷的新方向。
这强化学习说白了,就是在训练时让 AI 自己试错,最后摸索出正确答案。
像 Claude Sonnet 3.5 就是基于强化学习,实现了代码能力的提升。包括 Kimi 创始人杨植麟在前阵子的媒体分享会上,也无数次 cue 到了强化学习,还说他们接下来会越来越关注基于强化学习的方法去继续迭代。
最后,借用杨植麟的 “ 登月论 ” ,如果说,先前的长文本是通往 AGI 的第一步,那么现在让 AI 学会思考,则是正式开启了第二阶段。
撰文:西西
编辑:江江&面线
美编:萱萱
图片、资料来源:
Kimi 、豆包、智谱清言、 ChatGPT
部分图源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