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有些课比如数学课,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课堂前几排都抢着坐,但思政课学生往往都坐在后排。形成这种反差,固然有课程性质的原因,说明思政课的难度较高,需要思政课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载体。但是,当前思政课内容的呈现缺乏鲜活性,教学的生动性不够;教学过程的展开缺乏实践性,生活体验性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教学参与性,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要解决好这些所谓的思政课“隔阂”,首先要理清楚六个道理。第一,是“政理”——政治之理。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不是“说教课”“水课”,其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这要求我们要讲好科学社会主义的道理,旗帜鲜明讲深讲透讲活“能”“好”“行”。
第二,是“学理”——学术之理。思政课内容是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也是学理体系,贯穿着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政课教师要针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将富有理性的逻辑论证与鲜活的实践论证有机结合,用“学理”讲明“道理”。
第三,是“情理”——情怀之理。一些思政课的情怀不深,缺乏感染力和穿透力,缺乏情感“温度”,这需要准确把握学生诉求,化解学生的思想之困、情感之困、生活之困。思政课教师要回归“生活世界”,采用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的途径、方式和手段,倾注对学生的关爱情怀。
第四,是“源理”——源头之理。一些思政课轻视、忽略马克思主义经典教学,需要通过对经典原著的分析,阐明各原理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意义以及演变过程,需要阐释清楚思政课每一个理论观点自身的“源”和“流”关系,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根脉”及其关系。
第五,是“法理”——方法之理。一些思政课教学“干巴巴”,不同程度割裂立场、观点和方法,存在教条主义倾向,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清楚思政课重要知识点所承载的理论观点及方法论意义。这需要理解和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实事求是方法、矛盾分析法、历史主义方法、阶级分析法、“两个结合”等科学原则和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六,是“哲理”——智慧之理。一些思政课缺乏必要的“深度”“挑战度”,需要完善哲学层面的“站位高度”“思维深度”“历史长度”和“视野宽度”,用好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大局思维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理,需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之理。
同时,教师讲好思政课“道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哲学修养、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修养、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还需要及时跟进党的创新理论的能力,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和把数智技术与思政课结合到一块儿的能力。
那么,数智技术如何助力讲好思政课的“道理”?一切技术手段,都是为讲好道理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怎么做?可以把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好“三个代入”教学模式。
第一是理论代入,创设“历史-现实”场景设构法,讲活理论。
遵循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原则,将历史与现实的“事实”与“信息”进行编码、重构与再现。坚持见人、见事、见真章,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在特定的历史-现实语境中生动呈现。
第二是实践代入,创设“人-机”实时互动法,做活实践。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针对新生代学生认知特点,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起学生与智能终端之间的情感桥梁,以“任务驱动”模式设置“浴血夺桥”“阻击敌机”“研发卫星”“迫降营救”等任务目标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形成视觉上“看得见”、听觉上“受冲击”、触觉上“可感知”、行为上“可评价”立体化思政智慧课堂。
第三是主体代入,创设“师-生”双向共进法,激活主体。遵循主体能动性原则,挖掘教师潜能、激发学生兴趣。基于“主体代入”,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对话。
以理论教学为牵引,学生以“剧中人”身份“担负使命”;以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提升为基础,教师以“引路人”身份主导教学设计。
来源|川观新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