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做产品都有这种困惑:明明自己对用户掏心掏肺,但总是感觉不被认可;明明包装推广弄的天花乱坠,但消费者看了就是不懂,或者看懂了也说枯燥乏味。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缺乏用户视角。“用户视角”的概念并不陌生,简单说,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今天的企业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事实上,随着时代和商业环境的变迁,企业对用户的理解,先后经历过三个阶段:
福特模式:以工厂为中心。比如上世纪初风靡全球的福特T型车,性价比高,销量大,但同时样式颜色也只有一种。这种模式主要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强调大规模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所以用户的个性需求几乎不体现;
中餐馆模式:以消费为中心,商家所有动作都围绕鼓励用户消费展开。比如中餐馆,给用户提供优雅的就餐环境,丰富的菜品还有精致的服务。这些充满“人情味”的设计看似丰富周到,但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让用户多花钱;
麦当劳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消不消费没关系,先交个朋友。就像人们逛街时着急去卫生间,如果刚好对当地不了解,一定先问附近哪有麦当劳。因为大家都知道,麦当劳的环境还可以,而且相比中餐馆,在那里不消费也能自由出入,甚至有时在店里过夜都没问题。把用户当朋友,企业始终以对待朋友的方式给用户提供服务,这就是用户视角。
“用户视角”需要换位观察+换位思考
在巴黎卢浮宫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天一位画家举办个人画展,当他在展厅闲逛时,发现有位观众很奇怪——只见他每到一幅画前,先用正常的视角看一下,然后蹲下身,从下向上仰视一遍。出于好奇,画家走过去搭话,交谈后才得知,原来这是一位小学老师,明天他要带学生参观这个画展,今天来是要预先熟悉明天的讲解流程:蹲下来看画,是因为身高原因,担心学生们看到的效果跟他不一样,所以想先模拟孩子的视角过一遍,以便明天能让学生们能更好的理解。
这位老师的细心值得鼓掌,因为他知道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看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的用户视角,在我们当下的很多企业中却普遍缺失。企业和用户在认知层面经常存在巨大鸿沟,以至于企业的产品逻辑和营销动作,往往与消费者认知没有任何交集。
比如我出差时经常听客户抱怨:“我真不明白,XX品牌那个破产品居然卖的那么好,我们做过对比试验,我们的东西做的比他好多了……”这就是典型的企业思维:考虑问题先从自己专业出发,往往以为只要产品性能好,就一定能卖好。但他们忽略了,大部分消费者都缺乏专业辨别力,所以当他们面对市场上众多产品时,只能凭感觉选择,甚至有时因为“不懂”,谁畅销就选谁,“不然为啥那么多消费者都用它,谁又不是傻子!”你看,企业和消费者看问题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企业因为缺乏用户视角而经常犯的另一个错误是“工程师思维”,具体说就是讲解卖点时,特别喜欢围绕技术原理,长篇累牍地描述前因后果,认为只有这样才显得神乎其神。殊不知,往往演绎还没完,消费者已经溜了。比如曾经流行的甄环体:
“方才在精练上看到一道数学题,出法极是诡异,私心想着若是这题让你来做,定可增加公式熟练度,对你的数学必是极好的。”
“说人话!”
“我这道题不会做……”
为什么普通人无法驾驭“用户视角”
用户视角如此重要,但很多时候,当我们真正把用户视角落到实处会发现,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非常难。这倒不是因为大家不努力不想变优秀,而是因为人类在经过几百万年优胜劣汰的进化后,让我们先天具有一种本能,那就是遇到问题首先想自己。这在充满生存危机的原始社会,可以最大程度保护我们;同时这样做最容易、最轻松、能量消耗最少。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会限制我们在思考问题时站到自己的对立面。而无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会让自己不可避免陷入一种和他人无关的主观臆想和自说自话——要么你的表达让别人云里雾里看不懂,要么即使别人看懂了也会感觉枯燥乏味,最后使得所谓“创意”因为无效而流于自嗨。
产品营销应该如何实践“用户视角”
“正常的逻辑”很难拥有用户视角,那么我们能不能逆向行走,来克服这些直觉上的软肋呢?接下来,我跟大家介绍两种类似的实践方法:
1、多讲对方利益
强迫自己寻找跟别人利益紧密有关的事。也就是假设自己是对方,想想这时自己最在乎什么,然后从可能的行为中,倒推出真正的行动路线。
大家坐火车都有这样的经历:车厢里人头窜动,这时从车厢一端走来一个人,只见他两手紧紧端着一桶刚泡好开水的方便面,一边小心往前蹭,一边跟大家说“借过借过,不好意思啊,麻烦您让一下”。我们发现,就算这个人好话说尽,旁人也根本不在意,顶多低头侧身,该忙啥还忙啥,结果这个人只能继续战战兢兢往前挤;不过一会,又来一个接开水的。这人就很机灵,嗓门扯开了一喊“小心啊,开水,别烫着”。这时奇迹发生了,刚刚还密不透风的人群现在呼啦一下全闪到两边,尤其是站的靠前的人,尽力把身体往后贴,好像生怕被开水烫到。大家发现没有,同样是接开水打招呼让路,因为立场不同,得到的反馈天差地别。所以记住一句话,要想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指令,就要把行动的初衷和对方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2、多讲对方认知
用户的心智很难改变,所以我们要努力借用对方已经认定的事实,然后把这种认知与我们想要表达的核心需求做链接。千万别幻想开创什么世界上从来没有的惊世骇俗。因为越是陌生的东西,人们接受起来可能越困难。
比如古代,人们总为地球到底是圆的还是平的争论不休。如果这时,你想说服一位渔民,告诉他地球是圆的,你要怎么做呢?很明显,和对方讲万有引力肯定行不通。这时,你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利用渔民普遍的生活经验尝试说服——从远处海面驶来的帆船都是先看见桅杆,然后整艘船才从上到下一点一点逐渐露出。这是为什么呢?假如海面是平的,那么远处的帆船即使很小,但也应该是一个完全的整体才对。所以,解释这个现象的理由只有一个,海面是个圆弧……
在用户大脑中寻找答案
现在大家可能发现,用户视角是一种需要时刻站在对方立场的思维方式。我们要把思考的重心,从“想让用户做什么”变为“用户为什么不这样做”。看看在用户心理,到底喜欢什么,厌恶什么。然后再想办法,扭转他们的关注点,让他们从“不相信,没感觉,无行动”变为“有共鸣,很认可,马上下单”。
不要在自己的大脑中寻找答案,因为一切答案,都已经存在于用户的大脑中。你需要做的,是帮助用户发现事实,也就是找到那个在用户心中久已存在的常识。别再强调“我认为,我觉得”,更别再堆砌那些无谓的华丽辞藻。记住三句话:
我们的工作逻辑不是自我表达;
营销的核心不是修辞学,是哲学和心理学;
做产品,切忌自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