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现如今,清洁能源已经是大势所趋,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普及和技术升级。而在这一领域里,所有人都知道可控核聚变就是我们寻找的终极答案,但是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实力在这一领域做出突破。
然而,美国人却公布了一则消息,声称在这项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难道真让他们先把太阳造出来了?我们快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美国造成了?
美国能源部发布过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他们的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实现了核聚变的“净能量增益”,也就是说,从聚变实验中产生的能量超过了引发反应所需的能量。
这个消息让人兴奋不已,因为核聚变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形式。核聚变利用氢等轻元素的原子核相互结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或放射性废物。
太阳和恒星利用核聚变作为能源,如果人类能够掌握这项技术,我们或许就能够拥有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从而解决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然而,要实现核聚变并非易事。它需要的外部条件极为苛刻,在太阳内部,这些条件是由巨大的重力和高温自然形成的,但在地球上,我们需要依靠人工装置和方法来模拟和控制这些条件。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主流的核聚变实验方案,一种是磁约束方案,另一种是惯性约束方案。
- 磁约束方案利用强磁场将高温的氢等离子体囚禁在一个环形的真空容器中,使它们相互碰撞并产生聚变反应。
- 而惯性约束方案则利用高能激光束或粒子束对一个含有氢的小球进行均匀的照射,使其迅速压缩和加热,以满足聚变反应的条件。
美国能源部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基于惯性约束方案。他们采用了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激光系统,即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设施”(NIF)。
该设施拥有192条激光束,可同时对准一个直径仅几毫米的小球,其中包含氘和氚,这两种元素是氢的同位素,也是核聚变的常用燃料。
当激光束照射到小球上时,小球的外层被汽化,产生向内的冲击波,将小球的内层压缩到极致,使温度和压力达到惊人的程度,足以引发氘和氚的聚变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氘和氚的原子核结合成了氦的原子核,并释放出中子和能量。
在一次实验中,美国科学家成功地使小球产生了3.15兆焦耳的聚变能量,而激光束对小球的输入能量仅为2.05兆焦耳。
这意味着实验取得了能量正输出,即输出的能量大于输入的能量。这是历史上首次在实验室里实现这样的结果,也满足了可控核聚变的基本要求。
美国能源部称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为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有助于实现零碳经济目标。这一消息为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打开了通往清洁能源未来的大门。
那么,这一实验结果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距离核聚变的梦想还有多远呢?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次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激光束对小球的输入能量只是整个激光系统能量的一小部分。为了产生这些激光束,激光系统需要消耗大约400兆焦耳的电能,相当于一个小城市一天的用电量。
换句话说,如果将激光系统总能量作为输入考虑,那么实验的能量输出远远小于能量输入,仅为千分之八左右。这样的效率是无法实现核聚变发电的。
其次,这次实验是在极为特殊和精密的条件下进行的。要想重复和稳定地实现这样的结果,还需克服许多技术难题。例如,如何确保激光束的同步和均匀,如何提高小球的压缩比和燃烧效率,以及如何收集和有效利用中子和热能等等。
再次,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次实验只是惯性约束方案的一步进展,并不意味着惯性约束方案比磁约束方案更优越或更有前途。
实际上,磁约束方案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例如,磁约束方案可以实现连续的聚变反应,而惯性约束方案只能实现间歇的聚变反应。然而,磁约束方案仍需解决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和约束效率等问题。
目前,全球最大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项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由中国、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合作建设,正在法国进行。
计划在2025年实现首次等离子体点火,即实现核聚变反应的自持续。这进一步突显了核聚变研究的全球性合作和挑战性。
中国怎么样了?
在核聚变能源研究领域,中国不仅不是后来者,而且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核聚变的深入研究,并相继建立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核聚变装置,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为推动核聚变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努力和贡献。
目前,我国拥有两个托卡马克型的核聚变装置,分别是“东方超环”(EAST)和“中国环流器二号改进型”(HL-2M)。
托卡马克型装置采用强磁场将高温等离子体囚禁在一个环形的真空容器中,使它们相互碰撞并产生聚变反应。这种装置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希望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方案之一。
“东方超环”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国际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这种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采用超导材料制作磁体,能够产生更强的磁场,同时减少能量损耗,实现了长脉冲的等离子体运行,为稳态发电提供了可能性。
“东方超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重要支持,也是我国在核聚变能源商业化探索中的关键平台。
这一装置已经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例如成功实现了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以及达到1.6亿℃的等离子体温度。
“中国环流器二号改进型”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该装置的磁体采用常规导体,受发热影响只能进行短脉冲运行,但其等离子体参数却可以轻松超越“东方超环”。
“中国环流器二号改进型”已经实现了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前列。
这次突破标志着“中国环流器二号改进型”在核聚变领域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为我国在核聚变能源研究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也表明我国在国际核聚变研究舞台上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东方超环”和“中国环流器二号改进型”这两个托卡马克型装置,我国还拥有其他类型的核聚变装置,包括“中子源”、“聚变堆物理实验装置”等,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子源”是我国用于研究中子产生和裂变反应的重要实验装置。另外,“聚变堆物理实验装置”则致力于深入探究聚变反应堆的物理特性。
这些装置在核聚变的不同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推动了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发展。
我国在国际核聚变能源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重要成员之一。我国在该项目中承担了超导导体、校正场线圈等关键部件或装置的研制工作,并成功实现了向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
结语
这次科学突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促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的科技创新,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人造太阳”成为现实,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篇章。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