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国内最有名的莫过于员工轻生和老板郭台铭的嚣张言论了,因此提到富士康,没有在工厂拧过螺丝的朋友,总少不了骂上两句,觉得它就是个吃着国家红利和民脂民膏的白眼狼,然而事实是,干过工厂的朋友都见识过富士康的实力,而郭台铭的嚣张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富士康”不仅仅是个知名的电器品牌,而且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子制造商,作为苹果在全球最主要的代工厂,依托MAC框架以及2001年后苹果全线产品的全球爆卖,富士康鼎盛时期,营收已经赶超了大名鼎鼎的台积电,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换言之,即便是在国内,富士康基本上对其他同类型的工厂,长期处于降维打击的状态。那么问题来了:富士康的强大,只是抱住了苹果这条大腿了吗?
苹果固然给富士康创造了巨大的利润和市场空间,但富士康的崛起背后,绝不能说是苹果是唯一的功臣,因为富士康在技术研发、产业规模、垂直整合、供应链管理,甚至是全球商业布局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和苹果的联手,只能算是草船借箭恰恰等来了那一阵东风。
富士康不是简单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它在电子制造产业深耕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特别是高端平板电脑、高端智能手机领域,制造实力放眼全球,几乎没有竞争对手。除此之外,富士康向来不吃老本,一边做着代工,一边还搞着研发,根据2023财报显示,去年富士康投入的研发经费为108.11亿元,超过百亿的研发经费,已经能够排进同行业全球前十,证明富士康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重视,这格局,这手笔,已经吊打了国内多数大厂。
众所周知,富士康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商,因此如何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生产需求,成了一件头等大事。从规模化采购到供应链整合,富士康都做到了完美衔接。简单来说,当客户来了订单,从零部件采购,产品设计,后续的制造和组装,甚至物流交付、售后服务,富士康自己全办了,根本不需要找别人,这就极大增加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换来了空前的市场美誉度。
说到这,不知道那些靠着东拼西凑,割国人韭菜不嫌够,披着新能源外衣,实则互联网企业的所谓大厂,该作何感想呢?
接下来咱就要说说富士康的地理优势了,或者说富士康背后郭台铭一手打造的鸿海商业帝国。
有朋友可能会不服气了:“别管富士康还是鸿海集团,不就是咱们一个省的企业吗,它再牛能牛到什么程度?”
没错,鸿海的确只是湾湾家的一个厂子,但这个厂子的确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大的多。
除了在湾湾本土和国内的工厂,亚洲的日本、越南、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欧洲的芬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都有鸿海集团投资管理的生产工厂和商务中心,特别是其位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总部,被认为是鸿海商业帝国的神经中枢。
大家要知道,你有技术,你有工人,你有厂房,但是想要接单干活赚钱,怎么办?那得找人谈啊,怎么谈?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不管想做亚洲的生意,还是欧洲、美洲的生意,鸿海集团都可以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主打一个信息差,这就叫地理优势,放到国家层面,就叫地缘战略,你说重要不重要呢?
另外,分布全球的生产基地,可以很快的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物理距离上的大幅缩短,就降低了交货成本和物流成本,配合上亚洲和美洲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和制造材料成本优势,综合竞争力,就甩了其他工厂不知道几条街。
在咱们国内,很多企业都面临转型困难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老本吃多了,创新不足了,投机的小心思没地耍了,这也是从古至今困扰咱们国人的一大弊病,虽然同为中国人的工厂,富士康显然在这方面充分吸取到了西方企业的精髓。
大量研发经费的投入,让富士康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设计能力,都有了和各行业大佬平起平坐的实力,很多时候,它自己代工的产品,就是和客户一同研发设计的,并且还能进一步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产品服务。
能做到这一点,还要依托富士康灵活的生产线和生产工艺,根据客户的需求以及对应市场的变化波动,富士康总能在第一时间响应并投入生产,这种灵活性,恰恰是国内很多企业望尘莫及的。
富士康能够以一己之力,坐上全球规模最大电子制造商的龙头宝座,除了自身硬件上的绝对实力外,内在的软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从员工进厂的那一刻起,各种流程化的软实力打造就已经开始,从员工培训,到员工待遇,涉及方方面面,可谓一应俱全。
咱也不卖关子,先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薪资发放问题吧,干过工厂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国内大多数工厂都把工资发放日定在每月15号到20号之间,甚至还有直接拖到月底的,而富士康不会,每月月初7号准时工资到账,别看这日期上的小小变化,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层面来看,那可是差距巨大的,说白了,就是软实力的一种具象化表现。
富士康还特别注意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内部有林林总总的技能培训项目以及人才激励政策,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自身的技术和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留住所需的人才。
工人们的技能过硬,又不缺人才和新鲜血液,这样就保障了富士康整个企业的高品质运转,以及超强的生产效率,对于苹果这样严苛的客户来说,富士康必然是合作的首选。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之所以选择进厂打工,我想没有几个人是奔着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事业野心来的,大家的想法很简单,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丰衣足食,如果能够提高一下当下的生活品质,那就更上一层楼了。而富士康,给了工人这个希望。
富士康为工人提供了不错的食宿环境,宿舍统一模式化管理,食堂选择多样化,各种生活资料和基本保障设施一应俱全,当然,你不可能拿富士康的职工宿舍和商务酒店比,但至少各方面的条件,一定是强过国内大部分工厂的,这一点,如果你身边有在富士康工作过的朋友,不妨去求证一下。
总得来说,培训跟得上,激励政策足够完善,又能够对工人的生活给予充分的保障,关键还不拖欠工资,这样的企业,无疑给了工人们生活的希望和坚持下去的理由,那么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工厂,换来的就是持续不断的制造能力和坚挺的市场竞争力。
对比来看,咱们国内的不少工厂老板,似乎更在乎自己的成本,一旦超过自己的预期,就会想方设法的从产品的细节,员工的待遇上找补回来,殊不知在员工身上的投入,换来的回报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下去的原动力,这其实就是格局,就是境界,所以我说郭台铭固然狂妄,但站在国内一众企业家面前,我认为他的确有狂的资格。
对了,再补充一点,让国内老板汗颜吧,富士康的五险一金制度一直落实得相当到位,而且在生产线上,对工人的保护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是同行业企业中,生产隐患最小,安全生产事故最少的工厂。
富士康凭借强悍的研发实力,灵活的生产能力,以及对员工完善的保障制度,终成行业传奇,然而当下全球风云际变,商海波涛汹涌,暗潮涌动,即便是富士康这条大船,还能做到无懈可击吗?
大家都知道,现在西方对我国的各种制裁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对于以经济活动为主的制造型企业来说,是影响巨大的,何况是和苹果这种行业龙头合作的富士康呢?
因此当苹果等产业巨头调转船头,开始布局东南亚的时候,富士康自然积极响应,一方面是业务上的需求所迫,另一方面的确是这些年富士康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大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自傲情绪,种种原因下,近年来富士康开始大规模在东南亚各国投产,其中越南和印度是重头戏,以此同时,国内工厂开始大规模裁员,虽然给出了一定的补偿,但对于习惯了追求稳定的国人来说,富士康的做法显然是欠妥的,资本家的特性展露无疑。
想法是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打脸的,富士康的产业转移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可以用一路荆棘来形容。
富士康的印度工厂,先是口罩影响,后是遇到印度国内动荡,引发工人罢工,工厂是干干停停,一度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川普时代开始,美国开始利用美元加速全球制造业回流本土,包括富士康和台积电在内的湾湾企业,基本上被彻底拿捏,过着含垢隐忍的日子,尤其是老美要求他们在美国本土大量投资兴建工厂,确保就业岗位,更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咱就说以老美工人的调性,别说像咱们保质保量了,能少惹点麻烦,少搞点罢工,估计郭老板都要谢天谢地了。
原本富士康在国内拥有120万工人,目前裁员到只剩66万左右,受到国际环境和国内政策的影响,市值跌落3000亿大关,最关键的是,伴随着国内一些新兴龙头企业的崛起,富士康今后在电子产品制造业中,也会面临不小的压力,如同大国之间的博弈,如何取舍,如何抉择,如何生存,又如何谋求发展,就很考验富士康的企业智慧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