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大家都在说消费降级。
消费为什么降级?本质是收入降级了。没钱花了,生存都成了问题,消费能不降级吗?
比如我做自媒体,以前1万阅读好了能有几块钱甚至10块钱,但现在几万阅读还不到一块钱。
以前一个200字的文案,能赚100块,现在顶多挣30。辛苦一星期码字挣的钱,可能还不够一顿饭的。学生时代,对挣钱没什么概念,总觉得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工作以后,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那句“钱难挣,屎难吃”。话虽然粗俗,但也确实在理。
还比如前几天,我出门叫了一辆滴滴,车上我问司机师傅,一天大概能接多少单。师傅说平时也就20几单,下雨天派的单子多些,但却容易堵车,时间都浪费到路上了,所以也多接不了几单,多挣不了几个钱。下车后,我看了一眼付款记录,那一单也就给平台付了不到6块,不知道司机能从中分多少?
再比如说开店。以前只要开个店,就可以舒舒服服坐在店里等顾客来。现在开个店,半天连顾客的影子都见不到。街上虽然人来人往,但大部分人都在埋头赶路,偶尔进店转转看看,把兜里的钱攥得紧紧的,不敢消费。
即使非买不可的时候,大家也不在实体店买东西了,而是选择网上购物。因为网上的东西确实比实体店更便宜,尤其是拼多多。
钟睒睒前段时间还在炮轰拼多多,指责拼多多的低价策略对国内品牌和产业是一种巨大伤害。
但拼多多的大行其道,恰恰说明消费降级是普遍存在的。谁叫人家拼多多商品确实便宜呢?老百姓兜里没什么钱,轻易都不敢买东西,到了非买不可的时候,肯定选便宜的。
就算拼多多的低价策略,压缩了商家的利润空间,甚至导致一些商家关门倒闭,但总还会有别的商家卷进来。他们难道不怕利润少吗?只是实在没有办法了。
因为就算你不做,总有人做。
就像,无论是自媒体、网约车还是开店,这些行当虽然挣钱如此之少,但还是有无数人抢着做。
自媒体早就烂大街,网约车也早就饱和了,想开店的人更有的是,市面上的店铺两三个月就关一批,但很快就能冒出来新的。
因为比起收入降级,更可怕的是没有收入。
最近,有个叫羊毛月的网红,嘲笑现在的名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他说“北大的博士、武大的硕士,找不着工作在抖音上说段子,或是在宿舍里诉说自己的面试经历,说着说着就哭了。”
此言一出,羊毛月被网友齐声声讨,一夜之间掉了100多万粉,逼得他最后不得不公开道歉,但网友没打算饶他,放言“我们整顿不了职场,但可以整顿你的职场。”
羊毛月翻车我们不提,只说这件事确实暴露出大学生找工作有多难。
有个211计算机硕士毕业的大学生,谈到她找工作的5个要求:每周加班不要超过两天,地铁通勤不要超过4个小时,双休,五险一金,期望薪资10k。还特意强调不需要5个都满足,满足3个就可以了。要知道这可是在大北京,这要求已经很低了。但她两年来三份工作,没一份能干长久的,不是因为公司效益不好裁员,就是因为公司发不出工资,直到现在在北京生存都很困难。
这种情况绝非个例,反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寒窗苦读那么多年,家长也砸进去不少真金白银,好不容易上了名牌大学,甚至读了研究生,读了博士,等毕业了都快30了,到头来找不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内心的那种落差感是很让人难受的。
很多人甚至开始怀疑:上大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不必满嘴大词谈什么理想抱负,也不必豪言要为社会做多大贡献。关键是连工作都找不到,连安身立命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理想抱负?还妄言什么为社会做贡献?能把自己管好,不成为社会的累赘就不错了。
然而,当大学生还一时无法承受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很多工作却早已悄然完成了“降级”。
如今的就业市场上,工作的标准是一降再降,委曲求全都找不到。
双休好像犯法一样。五险一金?能有五险就不错了,好多公司试用期还不交五险。
当你还在嫌月薪1万的工资太低时,早就有人争先恐后地表示,给他5千就能做,甚至2000、1000都能做!
今年3月,就有一则新闻。某地招聘高中教师,月薪居然只有1000。低到这么离谱,竟然敢公开写出来,想必不怕没人应聘。
没办法,环境就是这么严酷。
对很多大学生而言,虽然心理的落差一时难以承受。但时间总会迫使他们不得不低头。到了最后,也会像那些干自媒体、开网约车和开店的人一样,为一份收入不高的工作拼得头破血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