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在赶考途中,遇见一对大雁殉情而死,落笔成文,写下名篇,无人能超越。
他被尊崇为“北方文雄”,他一生充满悲情:7岁被称神童,却三试不第;32岁步入仕途,45岁沦为亡国囚徒,50岁著书立志,60岁撰写国史……
他的名字叫元好问。
元好问出生于公元1190年,他是北魏皇族后裔元德明的小儿子,父亲取名为元好问,寓意勤学好问。当时正值金、宋、夏的国力蒸蒸日上,金章宗正在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南宋的朱熹忙着删定“四书”,唯独铁木真还在狼狈逃窜。
那时候,父亲元德明时不时会出门游山玩水,回家了就埋头编写《东岩集》。耳濡目染之下,元好问7岁就能写诗,时人赞为“神童”。
元好问11岁时去担任陵川县令的叔叔家玩,遇到翰林学士路择。路择一见到长相清俊的他就很喜欢,拉着他的手表示愿意教他写文作诗。
如果不出意外,元好问也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小少爷。
1203年,元好问14岁,家里发生了一场变故,改变了元好问的人生轨迹。
他的父亲元德明在太原老家病逝。彼时,金、宋、夏的朝政混乱,国力日衰,铁木真逆袭成了草原王者。
此时,元好问坐在书桌前翻看着父亲生前所著的《东岩集》,萌生了去陵川拜师求学的想法。
在县令叔叔的帮助下,他拜师陵川郝晋卿。郝晋卿常年隐居深山,家中藏书颇丰,元好问得以肆意徜徉在书海中。
1205年,16岁的元好问在并州参加乡试且顺利通过。
赶考途中路过汾河岸,猎户捉了两只大雁,一只被当场宰杀,另一只趁机飞向高空。眼见同伴被杀,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鸣许久,竟一头撞死了。
猎户眉开眼笑,元好问却无限哀伤。于是他掏钱买下大雁尸体,将它们合葬在河岸边。伤怀之余,他用满腹才情写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词》。其中最经典的一句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1208年,19岁的元好问前往燕京参加会考,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挫败,以落榜而告终。还没来得及愤愤不平,金章宗就死了,皇位传给了卫绍王。1212年,金国如期举办会试,23岁的元好问遭遇人生第二次挫败,仍然未能高中。同时,卫绍王就被大臣砍死,金宣宗上位。此时,金国只剩下十一座州府,金宣宗害怕蒙古随时进犯,一意孤行迁都汴梁,并积极向蒙古纳贡求和。1217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金国得以喘息,连忙补办会试。元好问赴京赶考,一路写出数首优美诗作。人还没到汴京,诗文就已传疯了。这一年,28岁的元好问遭遇了人生的第三次挫败。当时,金宣宗在与南宋的对战中,输的彻彻底底。1219年,蒙古大军攻破太原,元好问从此成为失地流民。两年后的会试,元好问终于榜上有名。32岁的他拿着朝廷的任命书,前往内乡当县令。1224年,金宣宗病死在汴梁皇宫,金哀宗继位。元好问官升一级调往南阳。1227年,蒙古顺手灭掉西夏,蒙、金、宋形成夹攻局面,元好问回到尚书省任职。1232年,蒙军在三峰山大败金兵主力。蒙古大军向汴京进军,金哀宗连夜逃往商丘。金哀宗一走,汴京守将崔立就公开搜刮金银财宝,并把五百位皇亲国戚奉献给蒙古人,还要给自己立功德碑。于是,元好问不得不硬着头皮为其作序。多年以后,其他人千方百计为自己申辩,唯有著书百卷的元好问,选择不解释。
1234年,蒙宋联军灭掉金朝,45岁的元好问沦为亡国奴被押往山东。
三年后,金国俘虏被集体遣散,元好问返回太原老家。坐在父亲的书桌前,他默默擦掉案头的灰尘,开始整理自己半生的诗作。
元朝宰相耶律楚材慕名拜访,极力邀请他去京城做官。他婉言谢绝之后,推荐了54位金国秀才。
这一年,50岁的元好问要为自己做点事。他花费了十年时光,将满腹诗书转化为卷卷著作。只是夜深人静时,想起故国仍心有戚戚。
元好问极其推崇金朝的规章制度,便想凭一己之力为故国修史。
1250年,61岁的元好问听说金国的实录在顺天,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北京,想借国史资料回去誊抄。
历朝历代,私修国史都是死罪,最后只能两手空空回家。
他只好在院里搭起亭子专心修史,对外则宣称是写野史。没有系统全面的官方记录,就到处搜集散碎资料,先用小纸条记录,回家再核对誊抄。
1257年十月,六十八岁的元好问病逝家中。遵从他的遗愿,儿女们只在墓碑上刻了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
元好问,一身才学,在写歌、作词、散曲方面具有超高造诣;一生悲情,幼年丧父,少年科场失意,中年亡国离乱,晚年著述撰史…… 而他,支撑他的是将满腹的情怀赋予诗词。
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凉薄,内心也要繁华似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