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喝水,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含诸多学问。怎样喝水才能喝到健康的水;何时喝水最为合适;饮水量的多与少,这些因素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唯有深入了解水,做到知水懂水,进而正确饮水,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人体健康。正确饮水是一门学问,掌握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助力健康。
一、6个帮你掌握正确喝水知识的数字
1. 1200 - 2000毫升
人体一天需要的水分总量为1200 - 2000毫升,其中食物能提供很大一部分。成年人每日至少需饮水1200毫升,相当于两瓶矿泉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要足量饮水且少量多次。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天应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应喝水1500ml。此外,体力劳动者水分消耗大,在户外作业或者气温较高时,要酌情增加饮水量。
2. 21分钟
水进入全身细胞需要21分钟。知晓这个时间后,我们可以据此进行自我调节,例如饭前半小时喝水有助于消化。
3. 25 - 37℃
25 - 37℃的水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利,太凉或者太烫的水都不适合长期饮用。
4. 4种人
有4种人需要特别留意喝水方法。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患者,不能过量饮水,更不可猛喝,以免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刚进行剧烈运动后的人,短时间内不能大量补充水分,否则身体会面临风险。平时最好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应该定时定量主动饮水,或者没事就喝一杯,每次喝200毫升,这个量饮用起来轻松且无负担。
5. 5次
人体每天需排出1400 - 1500毫升的尿量,而膀胱每次储存量约为200 - 300毫升,所以每天去5 - 7次洗手间,才表明喝够了身体所需的水分。
6. 6个时段
以下6个时段喝水对身体也很有益处: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水,能够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唤醒身体机能。上午工作或学习间隙喝一杯水,可以缓解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中午用餐前适量饮水,有助于控制食欲,防止进食过多。下午三四点时喝一杯水,能为身体补充能量,避免因缺水而产生困倦感。晚上睡觉前一到两个小时喝一小杯水,有助于维持夜间身体的水分平衡,但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影响睡眠。
二、6大常见错误喝水行为
1. 直接喝自来水
自来水虽经自来水厂的多重过滤与消毒,但在流经各类管道后仍有被污染的风险。直接饮用自来水极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应将自来水过滤后高温煮开,待温度适宜再饮用,如此才能实现杀菌消毒,保障饮水安全。
2. 习惯喝过热的水
生活中,喝热水是常见习惯,如感冒、咳嗽、腹痛时都会喝热水。喝热水本身没错,但需注意温度。人体食道黏膜较为脆弱,10 - 40℃的水最为适宜,50 - 60℃处于可承受范围,而超过65℃就容易造成烫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把65℃以上的水列入2A类致癌物名单,经常饮用这种高温水会增加致癌风险,因为食道若经常被65℃以上的水反复烫伤,就容易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3.运动或刚结束运动时大量喝水
运动时身体大量出汗,钠随之流失,消化能力也会相对减弱。在运动期间或刚结束运动时大量饮水,水可能会大量留存于胃中,从而引发胃胀、胃痛和恶心等症状。并且,过多的水会加重心脏负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肺水肿和脑水肿。
4. 等到口渴再喝水
当身体缺水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察觉到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并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皮层,大脑进而传达机体缺水的信号。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感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明显的缺水状态了。喝水不足会使身体缺水,进而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大脑反应速度减缓、人体认知机能降低,还可能引发结石、心肌梗塞、脑血栓、痛风等疾病。
5. 饮料代替饮水
饮料的主要成分虽然是水,但其中含有大量糖分。长期大量摄入糖分会加重肾脏负担,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还可能引发糖尿病、牙齿损伤、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6. 饮水过量
喝水对身体有益是毋庸置疑的,但过量饮水并非正确的饮水方式。当饮水量超过肾脏的排泄能力时,就很可能引发水中毒。特别是患有肾脏疾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人群,过量饮水导致水中毒的几率更高。此外,过量饮水还会影响正常进食,长期如此容易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
拿声结语:水是生命之源,人体每天都要有足够的水分提供才能保持健康状态,想要循环良好,代谢能力提高,必须掌握饮水技巧。喝水看似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错误的喝水方式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掌握正确的喝水方式,才能喝到健康水,才能提高生命质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