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张在培养中选拔学生,在选拔中培养学生。要让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的特长变得特别“长”,同时让他的“正常部分”变得特别正常。

——周彬 第七届IEIC交大校友教育论坛分享

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选拔聪明的孩子后,如何有效地培育他们成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多年中学教育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周彬先生结合自身实践与教育经验,探讨了如何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他认为,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既要让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在德育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担当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周彬 | 第七届IEIC·交大校友教育论坛主题分享

*本文为周彬先生参加第七届IEIC交大校友教育论坛的演讲回顾,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多年来从事中学教育,我对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定义、选拔、培养,一直以来存在着困惑。

这个世界是否有天才?很多时候,我们对天才的认知,很难跳出自己的视野。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参观上海展览馆举办的“上海市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展览时,摸着一位小学员的头,说出了那句影响深远的话:“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这句话成为了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引,推动了计算机教育的广泛普及。

那个小学员,就是华二附中的校友,他在高二被清华录取,仅用五年的时间就拿到了清华博士学位。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是存在天才的。

如何选拔天才?这点,如今在教育界还没有达到共识。

本来,我们想选拔“聪明的孩子”,结果却常常选出了“优秀的孩子”。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聪明的孩子天生智商出众,而优秀的孩子,通过认真努力、稳扎稳打,也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当前的教育内卷,或许恰恰源于这一点。家长希望不论孩子是否是天才,都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而这样的资源是稀少有限的。我提倡,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让天才有天才的舞台,让优秀孩子有合适的成长路径。

一所真正好的学校不需要“抢生源”,更多的是吸引生源。学校必须具备好的教学质量、好的教学模式、好的校园氛围,才能吸引拔尖创新人才。招生选拔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学校的价值观,文明、素养和文化。

我们主张

在培养中选拔学生,在选拔中去培养学生。

越是低学龄阶段,选拔的功能要削弱,教育的功能要放大。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做选拔的时候,必须同时具有教育性。我的一个想法是:

要让学生的特长变得特别“长”,也要让他们的“正常部分”变得特别正常。

比如,孩子的数学的能力出众,我们就鼓励他们开展一些挑战,在华二附中,初一、初二的孩子经常去挑战高二、高三的师兄们。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长方面,华二附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如何让孩子们的“正常部分”变得特别正常方面,就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来实现。

一个天才儿童“正常部分”的教育,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方式,才能育出完整的人才来。

什么叫做系统的教育呢?比如,我们把上海聪明的孩子招到二附中丘班来了后,他们学的课程和别人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当然有。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用的都是统一的教材。

但哪些地方要快,哪些地方要慢?我的一个简单判断:理科可以加快学习,因为理科的特点是你不懂就是不懂,但文科要卷起来是很厉害的,同时文科有它的深刻性,但这个深刻性要和学生的身心年龄相符,如果一个孩子年纪轻轻就很深刻,那对于他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次,

德育方面要把握好平衡度。

对于一个聪明的孩子而言,哪些是可以包容的,哪些是绝不能让步的?比如说,学生头发长短的问题,放在普通学校,可能大家都认为女生可以长一点,男生可以短一点,但放在我们的这些聪明学生眼里,他们会反问你一句:爱因斯坦的头发你怎么不管?所以,到最后,头发长短问题我可以略微宽松,但仪表整洁方面必须严格管理,绝不能“杂草丛生”。

那么,那些考到华二附中来的孩子,是因为他们聪明吗?不是的,是因为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1979年6月,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关于《加强示范中学理科教学的援助协定》,提出“把华东师大二附中办成中国普通中学的示范中心和全国中等教育研究的实验基地”。当时,华东师范大学送来了四位理科硕士生给华二附中。那个年代,1979年,理科硕士是多么厉害啊!但华二附中做了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没有让这四位硕士来教学,而是送他们去留学,学习海外的理科教学。

所以,当国内掀起理科教学国际风潮的时候,华二附中早已做好了准备。1991年,我们开始走上奥赛的道路。我们始终坚持一句话,

学校不是为了要金牌,而是要出人才。

为什么,华二附中多年来坚持打竞赛?就是为了让学校的理科教学能与国际对标,跟国际同行对话,让学生和全球人才同台竞技。

我希望教育者在参与竞赛的时候,不要老想着拿几个金牌,我们要追问拿金牌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的特长特别“长”,让“正常”特别正常。并且,为了让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在正常的地方保持正常,我们做了很多事,比如,让大家都学会打太极拳。因为对于他未来的发展而言,打太极不仅仅锻炼他的身体,更磨炼他的心性。

我们尽可能去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

一个是学术能力,还有一个是领导能力。

我们每个月,每个年级都会搞大型活动,比如让每个学生在几百人面前发表讲话,锻炼他今后面对大场面演讲的能力。

最后,希望提出三点关于教育的思考。

第一,如何让这些聪明的孩子,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担当的人?天才不仅是家庭的财富,更是人类的财富。如何让这些孩子用才华回馈社会,是教育需要深思的问题。

第二,怎么让聪明的孩子去攻克科学研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真正强大的国家,必须有最聪明的人才致力于基础研究,而非仅追求应用设计。

第三,如何让最聪明的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一个天才孩子的幸福,往往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找到平衡,实现个人成就与幸福人生的双赢。

谢谢大家。

往期荐读

平和总校长万玮:面对高敏感孩子,家长做好这几点,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均瑶集团副总裁、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正在趋向一致

心理学院教授贺岭峰:2024年后,教育红利已所剩无几,中产家庭的出路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