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尚未正式挥出,全球市场却已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忙着准备应对和反制措施,生怕被卷入这场可能掀起的贸易风暴。然而,欧洲似乎发现了一种“巧妙”的办法,想通过低姿态来化解特朗普可能带来的冲击。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近日提出,欧洲应采取所谓的“支票簿战略”,主动向美国购买某些商品,例如液化天然气(LNG)和武器装备。她的逻辑是:“通过采购美国商品,欧洲可以避免贸易战,消除冲突的根源”。拉加德的这一番话令人匪夷所思,简直是直接向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低头,企图通过经济上的“讨好”来换取对方的容忍和妥协。
拉加德这一番言论显然让不少网友都看不下去。之前她可不是这么“讨好”特朗普的。在2016年特朗普首次当选时,拉加德曾多次公开表示对特朗普的不满,甚至直言特朗普当选将是欧洲的“重大威胁”。她在2024年1月接受采访时,还言辞激烈地批评特朗普的货币政策,并强调如果他再次当选,将对欧洲构成极大风险。可如今,时间才过去不到一年,拉加德的立场就发生了180度的转变,特朗普从“威胁”变成了她眼中的“契机”。她甚至建议欧盟在面对特朗普挑战时,不应采取单纯的报复策略,而是要通过购买美国商品来促进双方的经济合作,避免冲突。
这种翻脸式的立场转变,不禁让人质疑拉加德的政治操盘手段是否存在“双重标准”。拉加德在2016年反对特朗普时,所提出的理由并非空穴来风。特朗普的民族主义政策和“美国优先”战略,的确让欧洲国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是贸易保护主义,还是对北约的态度,特朗普的政策都让欧洲大部分国家感到不安,尤其是他的关税政策,对欧盟各国尤其是德国等制造业大国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冲击。
然而,经过数年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考验,尤其是面对2024年可能重新当选的威胁,欧洲的“应对策略”显得有些“软弱”。从拉加德的最新表态来看,欧洲似乎已经意识到,和美国的对抗可能没有太大的胜算,相反,选择通过“买买买”来缓解双方的矛盾,也许能暂时保全经济利益。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智慧之举”,但实际上却意味着欧洲在国际博弈中屈从于美国的压力,放弃了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应有的尊严。
近年来,欧洲的外交和经济政策逐渐走向妥协,尤其是在美国的强势干预下,欧洲国家越来越倾向于迎合美国的要求。特别是在特朗普的强硬政策下,欧洲的诸多战略利益屡次受到威胁。无论是北约的军事开支,还是贸易壁垒的提升,欧洲国家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尤其是在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经济政策下,欧洲的生存空间愈发狭小。
然而,欧洲国家本应采取更加独立和坚决的姿态,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欧洲应该站稳立场,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是像拉加德所建议的那样,做出妥协和让步,单纯依靠“买”来换取美国的“宽容”。从长远来看,这种战略不仅无法真正解决欧盟与美国之间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欧盟内部的分裂和对外依赖。
拉加德的言论表明,欧洲在面对美国的压力时,早已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她对特朗普的态度变化,折射出欧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尴尬处境。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中美博弈,欧洲需要的是更多的独立性和战略自主性,而不是通过“讨好”美国来换取一时的平稳。欧洲若继续这种外交政策,最终可能只会陷入“经济依赖”的死循环,失去自身在全球舞台上的话语权。
因此,拉加德的“舔特朗普”言论,不仅仅是对欧洲政治独立性的重大挑战,也揭示了欧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困境和被动。如今的欧洲,已经不再是那个敢于挑战美国主导的经济霸权的强大联盟,而是变成了美国政策的附庸。在全球风云变幻的今天,欧洲若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增强自身的独立性和全球竞争力,而不是通过对美国的迎合来解决自身的困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