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保持沉默,任由内斗!

民国初年,袁世凯的无奈选择

民国初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轮流登场。袁世凯是众多势力中最强的一方。他一手创立了北洋军,成为前后主导中国达十五六年之久的军事集团。

令人奇怪的,拥有庞大势力的袁世凯,在民国初年的甘肃响应“共和“问题上,却一直保持沉默状态。直到其亲信张广建入甘为止。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袁世凯,对甘肃保持沉默的?

1民国初年,甘肃大乱局

老王讲陇史有些年头了,现在讲的是民国风云,请师友们先关注转发一下哦,省的以后你找不见!民国初年,甘肃局势非常混乱,各方云集头面人物兰州,争权夺势,各出奇招。其中有顽固的保皇派,有独立散乱的宗社党,有潜伏待机的革命党,有心怀叵测地方实力派,有满清官吏遗老遗少派,有趁机而动江湖豪杰……这些人各不相让,更加剧了甘肃各地混乱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满清末代皇帝没有宣布退位前,甘肃局势控制在陕甘总督长庚等人手中。在长庚、升允的主导下,保皇派宗社党等结成同盟,疯狂打击革命党。民主志士酝酿的兰州起义,因此而失败。东进镇压陕西革命军的甘军更是高奏凯歌,逼近咸阳,陕西革命党的形势一度岌岌可危。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宣布退位了,在长庚升允等人的有意隐瞒下,直到三月初,甘肃民众才普遍知道这个消息。黄钺等人发动秦州起义,直接断了保皇派宗社党,在西北为满清复国的梦想。迫使末代陕甘总督长庚,携带两万两银子跑路。升允则在别有用心的地方实力派的保护下,在西宁躲了起来。

此时,满清官员中的布政使赵惟熙走上了前台。

赵惟熙(1859年——1917年),字芝珊,江西省南丰县人。或许是他去世于民国初年的缘故,关于他的资料,并不多,而且研究他的人也不多,有资料的师友们给老王发一下。

他自幼随父入蜀,求学于壁山名儒郭兰塘,光绪十六年(1889年)已丑科进士。他先为翰林,后为地方官。这一点,和民国书法家潘龄皋有点相似,也是入翰林院,后为地方官。赵惟熙也善于书画:他的“书法碑帖融合,气格旷达,沉雄洒脱中寓凝重、老辣、生涩,给人情思隽永,意境清新之感。”同潘龄皋相比,他的书法似乎更有个性。虽然两人同样善书,但潘的书名要远远大于赵惟熙。这似乎是个谜。

赵惟熙自翰林院编修,而会试同考官、国史馆总纂、陕西学政、贵州学政等职务。在清末新政中,他与举人吴复安改银川书院为宁夏府中学堂,这是今天的银川一中前身。后来,赵惟熙从宁夏知府,升任甘肃巡警道,再代理甘肃布政使。

这时,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陕甘总督长庚、甘肃布政使赵惟熙,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2.操控甘肃政局,大肆捞钱

1912年2月12日,随着满清王朝的垮台,帝制彻底结束了。在这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各方势力,轮流登场。甘肃政局起初,控制在陕甘总督长庚手中,然而,黄钺领导的天水秦州起义,将陕甘总督这一满清官职,彻底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在这前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赵惟熙署理甘肃都督。随后,赵惟熙顶着一个署理的帽子,和甘肃地方实力派马安良等人,勾结在一起,成为甘肃最大保守势力。

甘肃除了仅仅顶了一顶半真半假的共和帽子外,其他依旧是满清官员的做派,甚至于超过满清官员。兰州人有言,赵惟熙甚于老庚。这个老庚就是长庚。在他们的落后封建统治下,甘肃的民主进步力量遭受严重打击。

甘肃议会,虽然是临时匆忙成立的,但在议长李镜清的安排下,做了不少事情,对贪赃枉法的各级官员,给予弹劾。这就直接触动了赵惟熙的利益。他和马安良勾结起来,派人将李镜清刺杀在临洮家中。

这个案件立刻轰动中外,这让大总统袁世凯进退不得。李镜清虽然不是国民党人士,但却是妥妥滴民主人士,在执行共和思想上非常坚定。对此,袁世凯只能发电令速查,此外就无法表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刺杀李镜清一案,甘肃提督马安良看出了赵惟熙的虚弱,逐渐同赵惟熙分道扬镳。而赵惟熙也察觉出马安良的威胁,推出亲信甘肃巡警道同马安良争斗。

一方面,赵惟熙大肆公开卖官鬻爵。自然,赵惟熙有完美的借口,甘肃财政困难,无法养军养官,必须另开财源。一方面他计划向比利时借款,这个计划上报后,被袁世凯所漠视。另一方面自然对内下手。1912年9月,赵惟熙指示代理甘肃布政使搜刮各县的盈余,还定了一个指标,大县两三万两,中县几千两,小县几百两。能按时缴来的地方官,继续留任,缴不来的,撤职查办。同时,又打出官员的价格,凭“报效”多少,给你官位。大的州,经济状况好的自然报效数量大,秦州、凉州、河州等地方,一年报效一万五千两到一万两千两,兰州、西宁、宁夏所辖的县“报效“五千两。这些报效不是事后兑现,而是先交钱,后上任。一时间,全国哗然,远在长沙的报纸都登出了甘肃都督赵惟熙卖官鬻爵的文章。

赵惟熙除了明报效外,还有暗报销。有人记述,某天,统计已经报效了150多人,实际上只有20多人得到安排。一个人报效就被委任了,其他报效的问,我报效的时间比你早,怎么你安排了,我还没有安排?那人说,你是明报效还是按报效?听着都愣住了。还有暗报效?没有暗报效,就想被委任,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原来,暗报效比明报效更重要。

3,仓皇离甘,留下共和迷雾

在他们落后的封建统治下,甘肃各地民怨沸腾。甘肃各地的有识之士,纷纷开始了驱赵行动。

在驱赵中马安良最为积极。他不仅给袁世凯发电报,还给东南沿海的报纸发电。这是文的一手,他还有武的呢?马安良指使人计划,弹劾赵惟熙的亲信,甘肃巡警道赖恩培,以此将其拿下,斩断赵惟熙的双臂。这可把赵惟熙吓坏了。1913年6月,找了个借口,请假离开甘肃,去北京了。甘肃的烂摊子,他并没有留给马安良。他保举张炳华护理甘肃都督兼民政长。从此,一去不回。

此外,他给甘肃留下的一个巨大谜团,至今无解。啥谜团?甘肃究竟响应过共和没有!

老王民国风云系列中讲了,晚清民国,甘肃是保守势力的大本营,直到清帝退位前,都没有发出通电响应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当时,全国各地的都督们在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时,发电表态,支持共和,承认大总统。甘肃作为西北疆域最大省份,按理说应该要表态吧!而且是必须知道后的第一时间给北京发电表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肃的这封电报却扑朔迷离。据赵惟熙等人的说法,3月6日,他们就给袁大总统发电支持共和的。然而,3月11日,湖南人黄钺在天水发动秦州起义。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后说,赵惟熙他们根本就没有给北京发电响应共和。

于是,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各执一词。按理说,这种情况下,袁大总统只要拿出当时收到的电文,直接公示一下,就能让双方的争执平息。谁知,袁世凯却保持沉默。一方面,他在同南方的革命党人激烈的博弈中,的确顾不上。另一方面,那就是没有收到甘肃支持共和及袁大总统的电文。

这么尴尬的事,袁大总统怎么拿出来丢人。难道他能说,虽然甘肃不支持共和,但我还把不支持共和的赵惟熙任命为甘肃都督了?

直到辛亥革命后七十多年后,有人公布了一份当年的电文底稿。据说,这是当年甘肃响应共和的电报文稿。可是,这个文稿破绽太多,甚至开头的称呼就不妥,“袁大总统、北京资政院”。这个资政院是晚清新政的机构,已经随着清王朝结束而结束了。再说,袁世凯当大总统,也不是资政院定的,而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选举确定的。与资政院没有啥关系。

可以说,如果真有这份电报,袁大总统对这封电报也不满意。再加上,赵惟熙、马安良在甘肃议长李镜清被刺案中,扮演的角色,很不光彩。而马安良居然在1912年11月担任了国民党党部书记长。这些事,让袁大总统非常恼火,却又说不出来。

由此来看,民国初年,在1913年底前,袁世凯都对甘肃保持沉默,甚至说看不起甘肃人,就因为甘肃境内有强大的宗社党保皇势力。修建黄河铁桥时,袁世凯也不愿意减免铁桥的子口税。也是基于这个深层次原因。因为升允是铁杆保皇派。故而,袁世凯任由甘肃地方实力派相互内斗。

赵惟熙于1917年12月30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