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工程,然而不少地方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农业系统工程的生态要求,结果是整理出来的农田耕作层生土化(表层熟土被翻移掉只留下生土)、田埂坚固化(石块加水泥)、道路硬板化(路面不能渗透雨水)。同时,对问题性土壤和障碍性土壤的修复治理重视不够,没有实施应有的生态措施。另外,在高标准农田的生态维护中工作也不全面,尤其在种植过程中不落实国家“减肥减药(减少化学投入品)”的号召,不注重养地,破坏了土壤生态功能,以致耕地生产力不断衰退,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亟需中医农业生态科技来解决。同时,在今后的项目中,要结合相关管理措施,全面实施中医农业,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再次出现。
一、非生态的“土石方”施工方式危害很大
调查发现,不少地方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仅仅当成“土石方”工程来做,脱离了农业系统工程应有的生态技术实质内涵,热衷于“花样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走了样,变了味”,建和未建相比只不过农田样子变好了,农田地块变大了,领导政绩变多了。更有甚者是形成了攀比之风,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一个县比一个县大,相反,对于农田土壤肥力提升、土壤污染治理几乎撒手不管。为了所谓的增产效果,在随后的种植过程中照样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除草剂、化肥等化学投入品,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如何可持续发展?
更可怕的是,一段时间以来,“高标准农田”成为了工程项目中的“肥肉”,一些地方“围标、串标、邀标”等五花八门套路层出不穷,结果是中标的建设单位或者是业主指定的,或者是某领导打招呼的,真正具有专业技术的资质单位,尤其是具备实施农业系统工程的资质单位很难拿到这类政府招标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如果简单地操作成了“土石方”工程,仅仅是草率按图施工,就很容易造成农田土壤耕作层的破坏,影响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同时,按照“土石方”工程建成的坚固化的田埂和硬板化的道路,与农田生态系统是不相融合的。
二、哪些生态问题必须作为重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除了有利于机械耕作,有利于灌溉,有利于收割及运输,在“小田改大田”、“横平竖直”的田间地坎建设同时,土壤肥力提升、农田生态环境改良尤为重要。
土壤是农业之本,食物之源。肥沃的土壤需要长期的精心呵护培育,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恢复、土壤团粒结构优化、土壤理化性能改良、土壤有机质提升应该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关系到农田可持续生产力的提高。相反,现实中不少地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实行的是简单的“土石方”工程操作,将原来的熟土层随便翻移掉,让耕作层中的熟土变成了生土,使得耕地变得贫瘠。为了让生土上也能生产出一定的产量,又不得不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进一步破坏了土壤生态肥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造型是基础,但这个型也得生态化,如田埂要生态化,道路要生态化。然而,一些地方的高标准农田中田埂却用石块加水泥进行了固化,道路也用不能渗透雨水的材料进行了硬板化处理。隔离田块的田埂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益昆虫、微生物和小动物的栖息地,是不能用石块加水泥进行整体固化的。田间道路也不同于一般的交通道路,应在满足农机通行需求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雨水渗透功能,要用合适的材料进行生态化处理。
三、如何按照农田生态建设的要求做到治理、维护系统配套
在高标准农田工程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土壤环境监测,准确掌握农田土壤污染背景,有污染的必须先修复治理。建议结合当前的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对各地的高标准农田实施重点普查。
同时,对问题性土壤和障碍性土壤要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修复治理,并在修复治理过程中采用“生态方法”,严禁采用“化学方法”,因为化学修复治理手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以及其他农田生态特性会造成重大次生灾害。例如,用中医农业生态功能肥修复治理问题性土壤和障碍性土壤,就属于“生态方法”,可以有效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以及其他农田生态功能,让农田越种越肥沃。
高标准农田不是建起来就万事大吉了,科学系统地维护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除了硬件维护以外,软件维护更加重要。一是要积极探索合理耕作制度,按照中医农业标准的操作规范,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加强后续培肥,防止地力下降;二是控制内源性污染,用中医农业生态投入品替代化学投入品,不断提升土壤生态功能;三是杜绝外源性污染,严禁将不达标污水排入农田,严禁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倾倒、排放、堆存到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决策,地方政府要把项目专项资金用到实处,依法作为。高标准农田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兼顾农业的生态特性,全面体现生态技术要求,不能偏颇于非生态的表面工作。高标准农田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不要让国家失望,不能让民群寒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