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经济学家王小鲁的言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接把“共同富裕”这个不算新鲜的词,又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位经济学家坚决反对回到计划经济,他的立场鲜明得让人觉得,这是在和某些人的怀旧情怀唱对台戏。
有那么一批人,觉得计划经济好啊,当年大家都吃“大锅饭”,至少谁都不会饿肚子。现在呢?富的富死,穷的穷死,这叫共同富裕?王小鲁的观点看似简单,但掰开揉碎了说,背后可不单是经济学的事。
他说,市场经济要作为共同富裕的基础,这是因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效率。而计划经济,虽然在初期看起来“人人平等”,实际上抑制了个体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停滞。说白了,就是“做多做少一个样,干脆都别干”。
他还特别强调,过去那种依靠行政命令分配资源、压制市场机制的做法,不但过时,还可能让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付之一炬。但问题是,支持计划经济的那拨人并不这么看。他们的逻辑非常朴素:市场经济搞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共同富裕讲了这么久,房价还是高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普通人一辈子供一套房,算什么富裕?计划经济虽然没效率,但公平啊!过去买东西得排队是麻烦,可大家都能买到,没听说过谁因为没钱挨饿吧?
这些反对王小鲁的声音,不是简单的情绪化发泄,而是抓住了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一些痛点,比如资源分配不公、资本垄断等等。在他们眼里,计划经济不仅是怀旧的标志,更是一种对当下不满的宣泄。
一部分人觉得,市场经济已经被“玩坏了”,靠资本吃肉,普通人只能喝汤。而计划经济至少保证了,谁都能分到一碗饭。不过,真要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吗?这里得先问个问题:当年的计划经济是怎么来的?
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基础工业几乎为零,搞计划经济是不得已而为之。用行政手段集中资源发展经济,确实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很多生存问题,但它能一直这么搞下去吗?显然不行。1978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对计划经济的全面反思,证明了它的局限性。
可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再谈回到计划经济,怎么看都有点不合时宜。别的不说,现在的经济格局比当年复杂得多,简单用行政命令指挥资源流动,根本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更重要的是,计划经济压制个体创新能力的弊端,在当今强调科技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将是致命的短板。当然,王小鲁的观点也并非没有漏洞。他说“公平靠制度”,但制度靠谁来制定?谁来保证公平本身不被权力侵蚀?而且,市场经济是否真的如理论上那样有效率?
当前的市场环境里,垄断现象屡见不鲜,资本扩张早已超出了公平竞争的范畴,导致的结果就是“小企业生存难,普通人买不起”。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再谈共同富裕,难免显得理想化。
更有意思的是,支持计划经济的人也未必真心想要回到“大锅饭”时代。他们或许只是对当下的不满,希望找到某种“替代方案”,而计划经济只是一种象征性的选择。
甚至可以说,他们心里向往的,不是彻底的计划经济,而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既能保持市场的活力,又能通过强有力的干预让分配更加公平。但现实中,这种平衡难度极高,稍有偏颇,就可能让经济失去动力。
于是问题回到了起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支持市场经济的人认为,必须进一步改革,通过打破垄断、优化税收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来缩小贫富差距。支持计划经济的人则觉得,直接搞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分配系统,彻底压缩财富差距。
历史证明,单一的经济模式都有明显的缺陷。计划经济时期,资源集中带来的效率低下令人诟病,过度的平均主义削弱了人们的创造力。而市场经济,尽管提高了生产效率,却也滋生了贫富分化和垄断现象。
所以,计划经济也好,市场经济也罢,这场争论的焦点不应是选边站,而是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两者相结合,扬长避短,才能在复杂的现代经济环境下既保证活力,又实现公平。站在今天的十字路口,你会选择哪一条路,或者,你是否也认为,未来的中国,应该由两条路汇成一条更宽阔的大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