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向港交所第二次递表,拟主板IPO上市,中金公司、建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招股书显示,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是中国首家且唯一覆盖细胞医疗健康全价值链的公司,业务覆盖细胞储存、肿瘤医疗、细胞药物及细胞充能。若成功IPO上市,将成为港交所“细胞储存第一股”。
自2013年成立以来,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已经完成8轮融资,总募资金额超过20亿元,投资方包括兴业国信、宁波圆汇、火山石资本、君联资本等。2021年12月完成1.8亿元D2轮融资后,其投后估值在8年内增长11倍,已达71.1亿元。
图源:招股书
目前,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旗下有上海细胞治疗研究院、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上海吴孟超联合诺贝尔奖获得者医疗科技创新中心等重要单位,并在北京、河南、海南、香港、浙江、深圳等地均设有细胞治疗集团分公司。
01.
四大业务板块,免疫细胞储存业务领跑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产品及服务覆盖细胞储存、细胞药物、肿瘤医疗、细胞充能四大板块,有机的构成了一个闭环生态系统并形成互补的业务模式。
图源:招股书
四个业务板块中,免疫细胞储存业务占据核心地位,并处于国内领先位置。据灼识咨询,按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每一年的免疫细胞储存的增量储存份数以及累计储存份数量计,上海细胞治疗在中国免疫细胞储存市场均排名第一,占据40.7%,第二位市场占有率仅约7.1%。
具体而言,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自主研发了若干行业领先的细胞储存技术,包括冻存液和复苏液,并且持续对细胞增殖、细胞活化、细胞冻存和复苏等公司服务所用的关键技术进行迭代升级。在储存规模上,公司已建立以上海总部为中心覆盖全国的细胞储存服务和销售网络。截至2024年6月30日,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在上海、北京和河南的细胞储存库总占地面积达到约6,300平方米,总储藏容量达到约94.7千升。
在合作模式上,上海细胞治疗集团主要通过与机构合作伙伴(主要为保险集团)及渠道代理商合作,综合运用营销策略,向终端客户提供细胞储存服务套餐。此外,公司还提供细胞存储的相关服务,主要是细胞储存服务附带或互补的检测服务,包括与肿瘤风险评估相关的高端精准检测服务。
细胞药物研发板块,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已建立了由纳米抗体的细胞导航与控制平台、非病毒基因写入平台及核酸合成与递送平台三大平台组成的全流程一体化研发体系,目前已有7款在研管线,包括5条CAR-T管线及2条双抗相关候补管线。其中,进展最快的BZDS1901是全球首款聚焦实体瘤治疗的抗PD-1纳米抗体装甲化的CAR-T细胞药物,目前已从国家药监局获得治疗间皮素阳性实体瘤的I期和II期临床试验的IND批准,并已获得FDA的恶性间皮瘤孤儿药认证。
图源: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官网
肿瘤治疗板块,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建立了以细胞研究为特色的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加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细胞科技源头创新。招股书显示,随着医院开放床位增加,医院2021年至2023年住院就诊人次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4.2%。
2023年7月,公司凭借对细胞代谢(能量和物质)及衰老机制的理解,通过推出乘黄系列品牌的细胞充能产品,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范围。
02.
年入7.6亿元,净亏损收窄
招股书显示,上海细胞治疗集团2023年度收入约为7.6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2.84%;净亏损约为4.88亿人民币,同比亏损收窄9.87%。;2024年上半年收入约4.34亿人民币,净亏损约1.95亿,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4.22%,净亏损同比收窄35.11%。
具体到各业务板块方面,细胞储存业务不仅为公司提供了主要的营收,同时也是主要的利润来源,而药物研发板块尚未有成功商业化的产品,肿瘤医疗服务业务在报告期内则均处于亏损状态。
图源:招股书
细胞储存服务收费不菲。招股书中列举了白泽细胞人-泰和版、白泽爱健康、吉量元健康3个代表套餐,保存时长均为20年,价格范围分别为10.80万元-17.60万元、6.80万元-13.60万元、6万元。
报告期内,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的细胞储存服务的增量储存份数分别约为1.66万份、2.47万份及3.26万份,截至2023年末总储存份数已达10.04万份。同期,细胞储存及相关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3.96亿元、3.57亿元及5.99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79.5%、57.7%、78.9%,毛利率分别为81.1%、74.8%、79.7%。2024年前六个月收入为3.31亿元,超过2023年前六个月2.79亿元(未经审计)。
相比之下,肿瘤医疗业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1.01亿元、1.02亿元及1.43亿元,业务毛利分别为-4232.5万元、-5189.7万元、-4678.6万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低至-42.1%、-51.1%、-32.7%。肿瘤医疗服务包括住院服务及门诊服务,由公司以细胞研究为特色的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提供,报告期各期为公司贡献约两成左右的收入。
招股书中,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将亏损归因于研发支出、赎回负债利息支出较大及产能利用不足。
2021年至2023年,公司研发开支、销售及营销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分别达到5.48亿元、6.17亿元、8.18亿元,期间费用率则达到110%、99.7%、107.8%。其中,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13亿元、1.73亿元、2.82亿元,而应付机构合作伙伴的营销推广费开支分别达到1.74亿元、1.30亿元、2.26亿元。同期,销售费用率分别为42.8%、28.0%、37.1%,研发费用率则分别为28.6%、32.2%、31.4%,2021年、2023年销售投入均高于研发投入。
图源:招股书
四个业务板块不断扩张的同时,也让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现金流连续三年“亮红灯”。招股书显示,上海细胞治疗集团2021年—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22亿元、-1.43亿元和-2822.4万元,已连续三年为负。报告期内,公司各年度资本负债率分别为162.13%、186.08%、78.35%,净资产于2023年刚刚由负转正,此前2022年净负债额达到19.42亿元。
图源:招股书
但是,尽管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的流动负债净额逐年下降,但截至2024年6月末,其流动负债净额仍有约4.79亿元。
03.
细胞存储市场还有多大的想象空间?
作为中国免疫细胞储存业务的领导者,上海细胞治疗集团于2016年8月正式启动白泽计划,倡议人们在年轻、健康时将免疫细胞尽早冻存起来,以备将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提出“10年内,让60%的晚期肿瘤消退,让60%的老百姓用得起;30年内,让人们健康快乐的活到120岁”的目标。
此后,公司又先后推出了吉量计划、乘黄计划。吉量计划主要为提升开发细胞药物的技术能力建设基础平台;乘黄计划则推出针对肌肤、器官等年轻化的“细胞充能”等消费产品。
据灼识咨询,按收入计算,中国的免疫细胞储存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约人民币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人民币21亿元,2016年到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4.4%,且预计2023年至2032年将以21.7%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到2032年将达到人民币122亿元。
不过,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中国免疫细胞存储市场为细胞治疗产业中最为成熟的环节,国内有众多厂商参与,头部企业除了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外还包括中源协和、博雅干细胞、北科生物、华大基因旗下华大细胞、齐鲁细胞、南华生物、上海张江生物银行、汉氏联合等,另有上千家中小企业。
中研普华研究院报告显示,全国整体细胞存储率比例仍不足1%,地区储存率也不平衡,与发达国家10-15%的存储率相比差距较大。我国细胞存储产业尚处于起步爬坡阶段,诸多短板亟待补齐,蕴含着海量待挖掘的潜力与机遇。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也显示出了对细胞存储赛道的信心,招股书中,此次IPO的募集资金拟用于为细胞存储建立新的细胞存储设施,包括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的区域总部,为区域总部配备深低温液氮罐等。
* 参考资料:
1. “免疫细胞储存第一股”迷雾: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近3年亏损近15亿元,大部分利润留给中间商.新金融头条
2. 上海细胞治疗IPO三年亏15亿.地产K线
*封面来源:pexels
专题推荐
声明:动脉新医药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新医药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