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宏斌

这几年流行一个政治正确,就是批判“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迫害,一提到“原生家庭”,就没有什么好事。从来没有人说:“这套三室两厅的房子是原生家庭给我买的。”他们说的都是:“这些伤痛是原生家庭带给我的。”

我大约是在十多年前才第一次听到“原生家庭”这个词,在我印象中,家庭就是家庭,哪里来什么原生家庭?仔细看了一些人的控诉,这才明白,所谓原生家庭主要指的就是他/她的父母。

在早年父母掌握话语权的时候,家庭就是家庭,小孩独立出去的那叫“小家庭”,现在子女独立出去了,拥有了网络上的话语权,于是他自己就是家庭,那么父母的那个就变成原生家庭。

如果你用“原生家庭”去网上搜一下,你会发现,基本全部都是控诉,几乎没有一个怀念的,这让我感觉很有意思,难道每个人都被父母伤的那么深吗?说起来我也对自己的父母有诸多不满,但绝对没有那么多的怨念。

最近几年我接触到了阿德勒心理学,终于对原生家庭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父母做到了真正的和解。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阿德勒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早年追随弗洛伊德,但后期创立了和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新流派(基本上背道而驰)。原本他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由于一些日本作家持之以恒的推荐,渐渐地他被大众所知。

阿德勒的学说内容有很多,本文不打算都介绍,只谈“目的导向(目的论)”,我认为这是阿德勒理论的精髓。

什么是目的导向呢?简单地说,每个人看待过往经历的方式是不同的,具体他怎么看待某件往事,取决于他当下的目的是什么。同样一件事,你会根据当前的目标去更改解读方式。

目的导向是人类社会的通行规则,以疫情为例,最初爆发疫情的时候,死了一些人,群众非常恐慌,生怕自己也病死了,于是就怪政府处置不力,隐瞒疫情。可是后来随着动态清零措施升级,逐步影响到自己生活、生计的时候,他们就倾向于认为病毒的毒性已经减弱了,并不需要成天关注什么疫情,就算病死都比饿死强,于是怪罪政府防疫过头,希望淡化疫情。

疫情还是那个疫情,现在的毒性并没有比之前的弱,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群众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群众的目的变了。一开始的目的是怕死,所以怪政府怎么不管,后来的目的是要自由,就怪政府管得太多。

你以为人类的逻辑是:因为有A事情发生,所以导致B的结果。

但其实人类真正的逻辑是:由于想要B的结果,因此从众多事件中找到了A作为借口。

以上写了这么多全是铺垫,下面开始谈为什么从2005年之后,年轻人对原生家庭的怨念变得那么严重。

年轻人痛恨原生家庭只不过是手段,目的是他想做到真正的人格独立,如果你父母一直对你很好,你又如何才能说服自己独立呢?所以,唯有把父母想象的足够邪恶,才能从精神上彻底同他们做一个切割,从此之后再也不受他们的影响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流浪猫养小猫,我曾经收养过一只流浪猫,这只猫在大年三十晚上来到我家门口,躲在杂物堆里生下一窝小猫。早上我妈发现了这窝猫,感觉大冬天的还要奶孩子真不容易,于是就留下来养着。母猫来了我家,总算是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每天再也不用为吃喝发愁,可以一心一意的奶娃了。虽说是收养,但猫从来不进家门,就一直在门外待着,我们和猫的关系只是给点剩饭。

小猫长到两个月多月的时候,母猫会断奶,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就是不给吃奶,如果小猫硬凑上来,母猫会拍打小猫的鼻子,同时还要哈气发出警告,小猫吃了痛就不敢再吃奶了。

小猫长到四个多月的时候,母猫会把幼崽赶出去,方法是不再允许小猫在自己的碗里吃饭,小猫凑过来吃饭就哈气,作势要攻击。如果小猫不走,那母猫自己就出走。小猫发现妈妈不在了,这个家庭也结束了,于是只能被迫离开。

我还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母猫当然是认识我的,因为我喂了它很久,但小猫成年之后如果再遇到自己妈妈,它们互相不认识了,母猫把对方当做陌生猫看待,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代入小猫的视角,那么促使小猫离开原生家庭的东西,就是母亲的那些不良行为:吃个奶就被抽巴掌,吃点剩饭就被攻击,以及突然消失好几天不出现。以上种种行为,促使小猫决定离开这里,去开辟自己的领地。

说完了猫,再说我自己,我一直到近30岁才离开家庭独立出去,在这之前,我也和父母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让我不得不下定决心搬出去住,从此之后,在精神上我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人。比如,遇事不再询问父母的意见。

但是,近30岁才独立,这本身就说明我父母对我是非常好的,以至于我一直待在这个舒适区里根本不想离开。后来我为了达成脱离家庭,作为独立成年人生活的目标,拿出他们做的很多事作为借口,来说服自己这个家庭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于是父母的嘴脸开始变得“丑恶”起来。现在想想,他们的那些所谓“恶行”,可能并没有那么严重,但如果不这么想,我又怎么才能独立呢?

我们每个人早晚都要作为独立的个体去组建自己的家庭,但如果你的父母对你非常好,那你又如何才能跨出离开的第一步呢?

母猫通过种种“恶行”让小猫离开,那是因为猫一年生两窝,每窝4-6只幼崽,人类父母就那么一个独生子女,主动逼子女离开的行为很难发生,那么就只能靠孩子自己脑补对父母的“怨恨”来达到这个目标了。

这就是为什么2005年之后网上开始大肆声讨原生家庭的原因——第一批独生子女长大了,他们的父母很难主动赶走小孩,那就只能靠小孩自己来动手切割。而这批年轻人恰好掌握了网络话语权,可以肆意攻击他们的原生家庭。

一言以蔽之:孩子否定过去,目的是为了能放下包袱,走向自己的世界。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我的孩子将来也要离开父母,会不会他们也陷入对我的怨恨?我想解决方案可能只有早点告诉他们:其实每个人都在等待父母向自己道歉,但其实父母并不需要道歉,因为这只是你给自己离开家庭找的借口。当我们认清这些的时候,才会真正释怀。

阿德勒的“目的论”提供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情绪,当你陷入某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其实你自己并不想摆脱这些负面的东西,因为这正是你的手段,你只是为了给接下来所采取的行动找理由。

最后做个总结,人的观点是因为需求而产生的,一个人可以选择以任何观点和态度过一辈子,当需求改变的时候,人的观点也会跟着变。你过往的经历对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你当下的目的是什么,人总会给自己的行为找合理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