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9月6日,正在上海接受治疗的廖汉生突然接到了彭冲打来的电话:“毛主席的病情加重了……”
廖汉生闻言,心猛地一紧,直接中断了治疗,火速返回了南京,9月9日,军区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宣读:毛泽东主席于9月9日0时10分逝世。
语毕,在场每个人的眼中都充满了震惊与悲痛,对于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一时间大家都难以接受。
按照规定,廖汉生本不应前往北京参加吊唁活动,但深思熟虑下,还是拿起电话向陈锡联致电:
“我廖汉生跟着毛主席这么多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廖汉生的今天……无论如何,我必须去北京!”
那么,陈锡联是如何回复廖汉生的呢?
“我必须去北京”
1976年7月,廖汉生的身体突现异样,起初他以为休养一段时间就能痊愈,便没太在意。
可在住院治疗期间,廖汉生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发展至全身水肿,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之后,廖汉生来到上海接受专家治疗,在短短一个月内,廖汉生的身体不再肿胀,病痛也有所减轻,只不过暂时还不能出院,只得继续休养。
1976年9月6日,这天上午,廖汉生突然接到了彭冲打来的电话,而电话的内容,让廖汉生的心猛地一紧:
“毛主席的病情加重了……”
紧接着,廖汉生又收到了毛主席病危的电报,他焦急万分,顾不得自己还未痊愈的身体,直接中断了治疗,火速返回了南京,
9月9日,廖汉生被通知立刻前往会议室参加紧急会议,挂断电话后,他眼皮一跳,心中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不再多想,立刻赶往了会议室,气氛凝重,就在这时,会上宣读了一个通知:毛泽东主席于9月9日0时10分逝世。
语毕,在场的每个人都瞪大了双眼,一时间,大家都难以接受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在场的每个人都红了眼眶,廖汉生也不禁失声痛哭。
那时规定,除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同志可以去北京参加吊唁外,其余的同志是不能前往的。
因此,廖汉生是不得前去的,但他不想就这样连主席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一想到这,廖汉生不由得再次红了眼眶......
回想起与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那仿佛就在昨天,那些共同经历的岁月、鼓励的话语,都历历在目。
在廖汉生失意的时候,是毛主席伸出了援手,将他“解放”了出来,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虽然与毛主席见了很多面,却怎么也见不够,与毛主席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现如今竟再也没有机会与主席面对面地坐下来,同主席说话了......
廖汉生知道,自己是不能前往北京参加吊唁的,但内心对毛主席的情感让他无法释怀,深思熟虑下,还是拿起电话向陈锡联致电,声音哽咽地说道:
“我廖汉生跟着毛主席这么多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廖汉生的今天……无论如何,我必须要去北京,见主席最后一面!”
陈锡联又何尝不明白廖汉生此刻的心情呢?最终,廖汉生被允许前往北京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
听到这个消息,廖汉生激动不已,挂断电话后,他立刻简单收拾了行装,匆匆赶往北京。
当廖汉生看到毛主席遗容的那一刻,所有的思念、不舍全都涌了出来,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
待平复好心情后,廖汉生肃立在毛主席的遗体旁为主席守灵,心中怀着对主席的敬仰与怀念,站好了这最后的一班岗。
拿起刀枪跟着贺龙闹革命
廖汉生的父亲是一位进步人士,早年间在贺龙的桑植独立营里担任书记官一职。
这天,廖汉生与小伙伴们跑到田埂上看“过兵”,小伙伴们看到有人背着像“令箭”似的牌子时,不禁心生好奇,廖汉生便向小伙伴们解说起来:
“这个牌子叫‘大令’,代表着长官,下级见到了都得向他敬礼......”
话音未落,一位军官模样的人踱步至他面前:“你是谁家的小孩子?胆子这么大敢看兵呀?”
在那个年代,寻常百姓对军队往往敬而远之,也就不会去看,可廖汉生却丝毫不惧,回答道:“我是廖家的......”而这位军官,正是贺龙。
童年时期,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位崇拜的“英雄”,这些英雄,大多是话本子里的传奇人物,而对于廖汉生而言,他最崇拜的英雄,就是贺龙。
父亲去世后,贺龙便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生活、学习。那时,贺龙的族人指责他“不务正业”,放着大好的前程不干,却当起了共产党。
对此,贺龙坚定斩钉截铁地说:“我寻找真理寻找了大半辈子,我跟着共产党跟定了!”
这一幕,在廖汉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便一直跟随在贺龙身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廖汉生戎马一生,经历了许多战斗,见证了无数战场的残酷与悲壮,可最令他终身难忘的,当属在宁武县城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我军收复山西宁武县后,踏入城内,眼前的一幕让在场的每一位战士都倒吸一口凉气:
街道、店铺、甚至百姓的水井、菜窖里,到处散落着被日军残忍杀害的民众遗体,许多更是身首分离,惨不忍睹。
目睹此景,战士们怒火中烧,拳头紧握,势必要痛击日寇,将日寇逐出家园!
随后,在贺炳炎、廖汉生的带领下,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口中高呼:“为宁武的百姓们报仇!”奋勇出击,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而在“雁门关伏击战”中,战士们再次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一度切断了日军的交通运输线,极大地削弱了其作战能力。
1939年,八路军第120师接到命令,挺进冀中平原,廖汉生担任716团政委,为了隐蔽行动,对外以“亚六团”为代号。
初见八路军,当地百姓曾一度怀疑,这支装备简陋、衣着朴素的队伍,真的能打败鬼子吗?
毕竟,在他们眼中,八路军战士穿着灰布军装,脚踏草鞋,装备与日军相比,似乎相形见绌。
不过很快,战士们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赢得了百姓的信赖。
这天,日军如往常一样派遣两百余人行至曹家庄侵扰百姓,却不料,廖汉生早已率部在曹家庄一带设好了埋伏。
待敌军踏入包围圈,我军山炮齐鸣,震慑敌胆,随后步枪齐发,日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只能退守待援。
不久,日军增援部队分三路赶来,我军却毫不慌乱,稳扎稳打,战斗持续至夜幕降临。我军利用夜战、近战的优势,发起猛烈攻击,最终全歼敌军。
起初,百姓一闻枪声便四散奔逃,但自从716团到来后,他们不仅不再逃避,反而有胆大的爬上屋顶观战。
百姓们还自发承担起八路军的伙食与救援工作,家家户户拿出馍馍、点心送往前线;拆下自家门板做担架,帮助运送伤员。
更有周边数十里的百姓,赶着自家的猪羊前来,进村便问:“你们是不是老八路?是不是消灭了好几百鬼子的部队?”
如果对方回答“是”,这些东西就会交给对方;如果对方回答“不是”,那就一定要送到716团战士们的手中才行。
百姓们虽只认“亚六团”,看似有些“过了头”,但廖汉生明白,这是百姓们对八路军那单纯又质朴的心呐!
毛主席:廖汉生是我们的榜样
1955年,在评定授衔时,我军许多人都主动让衔或者推辞授衔,就例如“三次让帅”的粟裕,而廖汉生也曾主动让衔。
从抗日战争期间,就不难看出廖汉生的谦让、低调,1939年,陈庄战斗后,廖汉生所在的120师独二旅被并入到了358旅。
那时,关向应曾提议让独二旅的副政委廖汉生来担任358旅的政治部主任,但廖汉生却婉言谢绝了。
在他看来,自己经验不足,无法胜任政治部主任这一重任,有更优秀的同志比他更合适,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的原部下金如柏来担任。
任凭领导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廖汉生都坚持自己无法胜任,名誉、职位什么的都是身外之物,不管在哪里,只要是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就足够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彭老总有意提拔廖汉生为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委,那时司令员是王震。
这一次,廖汉生再一次婉拒了,他担心自己经验不足,能力不够,不能担此大任,他认为自己还需要再历练历练。
而彭老总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极尽地劝说廖汉生,却也无法改变廖汉生的决定,最终只能尊重他的意愿,任命他为第一兵团第一军的政委。
在评定授衔时,廖汉生的名字在上将之列,但他却认为自己资历太浅,评的太高了,评中将就可以了。
这一次,不仅是彭老总,就连贺龙、罗荣桓等人也纷纷出面劝说。
不管众人如何轮番劝说,廖汉生始终不“松口”, 甚至亲笔致信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毛主席手中拿着廖汉生的这封报告,笑着对周总理说道:“人家都是嫌自己被评低了,他倒好,嫌评高了,难得啊!”
于是,毛主席同意了廖汉生的“让衔”请求,最终,廖汉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结语
在廖汉生患病之际,依然心系国家大事,对毛主席的病情牵肠挂肚,在得知毛主席病危的消息后,不顾自己尚未康复的身体,毅然中断治疗。
在得知自己由于规定不得前往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后,即使是公然“抗命”也要前往北京,只为能见主席最后一面。
廖汉生一生谦逊低调,始终坚守初心,从不为名、为利,一心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回顾廖汉生的革命生涯,他的谦让与低调更是贯穿始终。不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解放战争期间,面对提拔,他都谦逊地婉拒了。
在评定授衔时,他更是主动让衔,认为自己资历太浅,评中将即可,这份淡泊名利、以大局为重的精神,让人不禁为之敬佩。
参考资料
土家族出身的将军廖汉生. 党史天地
廖汉生:从“山里伢”到“副委员长”. 党史博采
怀德自重、清廉低调的廖汉生. 文史春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