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制造工厂都有一个自主品牌梦。”月立集团(以下简称月立)也不例外,这家做了近30年外贸的制造工厂,在国内市场是“零基础”和“零用户”,更没有任何新品牌运营经验。但它在2019年推出面向国内市场的小家电品牌“小适”。
作为“小适”的第一个员工,也是其CEO,刘宝松信奉“产品第一”,其他“皆为零”。四年里,“小适”走实战路线,依托于供应链制造优势,一口气打爆了吹风机、剃须刀、鼻毛修剪器等多款产品,从零做到了年销3亿元的规模。2020年,小适还获得了金麦奖营销奖。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小适”在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增长路径后,也在今年开启了品牌升级之路。和慈溪众多的小家电企业一样,“小适”想在全球市场上闯出一条路,让国货品牌拥有更多话语权。
做品牌是一场硬仗
在月立打造新品牌之前,中国的互联网品牌迅速崛起,传统企业纷纷开始转型,大力拓展线上渠道。月立早早嗅到了风向,决心要在国内打造出一个互联网新品牌。
月立位于慈溪小家电产业带,主要生产电吹风、电熨斗、卷发器等小家电产品,“代工”履历非常丰富,是Conair(康耐尔)、Remington(雷明顿)、欧洲赛博、飞利浦、Tescom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代工商。
传统外贸工厂做自主品牌面临诸多挑战,刘宝松形容“这是一场硬仗”。但他同时觉得“这也是一个机会”。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刘宝松认为用户在哪里,产品和消费场景就在哪里。他在网上购买了一堆东西,研究不同的消费者和渠道的特点,琢磨卖什么产品。
那时候,卷发器、直板夹等产品在海外市场卖得不错,他便在国内市场上也卖这些产品。但是卖了几年,他发现这是个错误的判断:这些产品的样式比较传统,在国外贴上大牌好卖,但在国内是不太好卖的。
那几年没有做出成绩来,刘宝松压力很大,一直琢磨着“要不就回家算了”。
产品上线就是爆款
2019年前后,小米公司极简风格的设计受到很多人喜欢,以90分行李箱为代表的“米家”系列产品畅销。刘宝松印象深刻,“当时也有一些家用美容仪新锐品牌比如“Ulike”流行起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迅速圈粉”。
他受到启发:“在保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颜值也是实力。”同年6月,月立面向年轻人推出了“小适”品牌,理念是“在意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主打通过高颜值、性价比的品质小家电个人护理产品,给人们的生活送去更多舒适。
“小适”的第一款产品是吹风机。刘宝松回忆,当时市面上大多数吹风机的外型是欧美风,换句话说,就是将国外的代工设计产品,直接拿到国内卖。这类吹风机的外观适合欧美人的发廊,机身很沉,手柄粗大,对长头发的女生手持使用很不友好。
在戴森吹风机入局国内市场后,类似戴森高速吹风为代表的T字型风筒设计风格,逐渐被国人追捧。虽然中国有全球吹风机的智造厂家,但当时的行业在“高速吹风”专利上很难有更好地突破,于是国内众多品牌便在外型上多下功夫。刘宝松想到了主打性价比,推出简约时尚造型的吹风机。
这款吹风机在2019年10月1号上线。他表示:“同样产品,别人卖到200元,依托我们智造优势,能卖到百元以内。”
他们在同等价位的产品里面突出技术优势,在同样技术的产品里面强调产品性价比,提高竞争力。一个月后,恰好赶上“双11”大促,他和团队准备了6万多台吹风机都卖光了。
早期,虽然品牌只推出了吹风机一款产品,但是短短一年,这款吹风机的销量超过100万台,成为了品牌创立第一年的首款爆款。
年销3亿元
如果爆款产品在技术研发上没有突破,生命不会长久。刘宝松认为,“新品只有1个月的时间窗口,过了这段新品红利期,大家都会模仿”。对品牌来说,要想持续在用户心中留下印象,得加快打造爆款产品的速度。
爆款产品火了半年到一年后,刘宝松就会带着团队研发新品。他发现,鼻毛修剪器市场体量约5000万元,品类很小,但是有潜在的用户需求,“男人也爱美,到了中年,鼻毛就不可抑制地生长,这东西是刚需啊”。
并且,它在天猫上是一个新品类,行业小二告诉刘宝松,鼻毛修剪器体量虽小,但转化率非常高,希望在“6·18”能有所突破。之后,他和团队在社交平台上和达人合作,进行产品种草。他还研究了直播渠道,“在很多知名主播当年还没有爆红的时候,品牌就和他们达成了合作”。全域营销下,鼻毛修剪器的年销量也很快超过了100万台。
继鼻毛修剪器之后,他和团队还推出了电动修足器,一年下来能卖出去50多万个。
市场环境一直在变化,细分品类也层出不穷。剃须刀产品的竞争一向激烈,“飞利浦”“博朗”“松下”等国际品牌早已深入人心,而国产品牌走大众路线,在100元以下的价格带里开疆拓土。
刘宝松说:“我们就围绕产品本身来打,从用户需求出发,找准赛道、选对渠道、推爆选品、少踩大坑。”当年,国内的剃须刀多是旋转式,“百元以上中高客单以‘飞利浦’为主,百元以下以‘飞科’为主”。这个品类很大,也不是没有机会。
在网上一搜百元剃须刀,外观颜值大同小异,但是国人的审美在提高。以前,几十元的低端剃须刀产品没有“恒压恒速”的特点,很多人抱怨会卡胡须。2021年,“小适”提出要重新定义电动剃须刀基本款,推出了恒压恒速、不卡胡须的电动剃须刀,定价为100多元,又圈了一波粉。
他回忆,剃须刀产品在当年10月13号上线,11月1号就卖出去一万多个,迎来开门红。此后,“小适”对电动剃须刀经过了迭代升级,凭借时尚的外观以及亲民的价格,从国内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小适”剃须刀的月销量近10万台,一年下来,销量超过了100万台。
刘宝松分析,电吹风和剃须刀市场规模约有百亿元,都是传统品类。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精致,个人护理需求上涨,很多新品类都有机会。除了在传统美容护理小家电品类上打爆款,品牌也要在新赛道上狠下功夫。
传统品类和新品类两条路线同时走,品牌的产品更加丰富,年销售额年年上涨。2021年,“小适”产品的销售额超过3亿元,此后每年,都在以20%—30%的速度增长。
中国智造也能做高端
目前,月立产品的年销售额达20亿元,产品供应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年的出货量达3500万个。
刘宝松说,在个人护理、美容美发产品上,国外和国内消费者有明显的不同。在国外,卷发器、直发器热销,海外消费者往往喜欢个头大的产品,国内用户青睐手柄更细、更轻,喜欢小巧轻便的吹风机。国内和国外的剃须刀产品也有区别:老外胡须硬,喜欢修剪胡子造型,国内胡子相对细软,更在意剃不剃的干净。所以品牌要考虑产品不同的使用场景,挖掘用户和消费者场景需求。
4年来,品牌不断增强对于产品的定义能力和对于用户需求和消费的理解。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到七夕节、情人节等节日,剃须刀的销量就会增长100%,很多女性会购买剃须刀当作礼物送给男性,“她们的消费力很强,会购买售价400多元的剃须刀”。
于是,刘宝松和团队推出了专门面向女性的和泰迪熊联名款的红色剃须刀。其实一开始红色剃须刀出来时候,大家都很担心,但是礼赠产品上线后,赶上圣诞节、元旦,一下子就火了,“那段时间都卖断货了”,订单都排到了6个月后。
今天,全域竞争愈发激烈。随着消费降级,消费者愈发理性,所有新锐品牌都在面临“活下去”的必修课,“小适”也在摸索属于自己的增长路径。
刘宝松分析,高端产品的利润空间更大,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更高,产品的品质才不断突破,长期来看有利于品牌的健康发展。他表示:“那些国际高端大牌不是依靠价格低活下来,而是围绕用户体验不断升级,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不断满足用户需求。”
靠低价、性价比很难持续生存下来。2023年9月,公司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逐步下架“小适”100元以下的产品,向中高端转型。也是在这契机之下,“小适”和华为智选联合研发推出了第一款剃须刀。
“产品或者服务,一定是为了解决消费者的某个需求而存在的。”这款剃须刀采用旋转式设计和专利月牙刀网,能让剃须过程更加顺滑、舒适。并且,产品还支持鸿蒙智联,通过智能压力感应技术自动调整剃须力度,保护肌肤,避免刺激皮肤带来火辣辣的感觉。
刘宝松说,“这款智能剃须刀一个型号两个版本:普通款售价为299元、尊享款零售价为399元。”在当时,“这是第一款价位在399元的国产品牌高端剃须刀”,首销月突破3.5万台,入市4个月,突破了15万台的销量。同年,受到用户和消费者、行业的认可,荣获了不少奖项。
今年,小适还在继续转型,针对用户便携剃须刀剃不干净的痛点,重新设计了往复式便携剃须刀。“往复式便携剃须刀比以前的圆筒便携式更小巧简约,同时比传统往复式剃得更干净。”
刘宝松表示,“在一些领域,国外品牌的发展是领先于国内品牌的。但是现在随着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和行业的发展,更多类目中有更多国货开始冒尖,比如油烟机里代表是方太、扫地机里代表就是科沃斯。”
月立所在的慈溪是中国最大的小家电产业集聚区之一,当地有数千家小家电企业,生产制造了全球约60%的小家电。长期以来,大多数企业依靠贴牌生产生存,产品利润低,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有了做自主品牌的意识,当地的方太、公牛已成为了行业标杆,慈溪的外贸制造工厂也在发展自有品牌,一批国货新品牌崛起,在小家电市场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对于刘宝松和“小适”来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压力,研发、人才、生产、营销、资金等等,需要系统性地考虑。但他希望,通过创新设计、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小适”在全球小家电市场上,会更有话语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