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名之山,旧时通常皆有寺庙或宫观。窑山(窯山)位于莱阳、莱西、招远三县市交界处(莱西未建县之前,这里是莱阳、招远两县交界),山不甚高,但在方圆数十里内颇为知名,过去当地亦有古刹。

这座古刹的正式名称为“玉泉院”,据说是因“院前有玉泉喷涌如珠”而来。民间则一般以山名作为寺名,俗称“窑山院”。

根据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玉泉院具体位于窑山脚下的小水岔村西(注:小水岔村现属莱阳市谭格庄街道管辖),历史相当悠久,明万历年间重修,贡生周寀(曾任陕西宁羌州学正)撰有碑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史上,玉泉院留下过不少传说。其中,尤其以清代“赫和尚”的故事最为传奇,《莱阳县志》对此有所收录。

按照县志的说法,这位“赫和尚”是玉泉院的方丈,以通晓“异术”(奇异的法术)而知名。某天晚上,一个小偷潜入玉泉院中盗窃,赫和尚发现之后,并没有直接撞破对方,而是施展法术将对方困在屋内。小偷折腾了一夜,看着门窗就在眼前,却就是打不开、出不去,最后只能无奈跪地求饶。

还有一则与他有关的传说是:某天大雨滂沱,普通人行走在外,即便披蓑衣、打雨伞,身上也难免会湿。但赫和尚没带雨具出去走了一趟,回来之后却保持衣服干燥。众人不解,问他缘故,他回答说:“吾寻雨隙行也。”也就是说,他是在大雨中寻到一条缝隙行走,亦即可识天数、唤风雨。后来天旱时大家请他出面求雨,基本上也都能应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窑山远眺)

玉泉院的具体规模,县志没有明确记载,推测应该较大。因为在赫和尚时期,该院就已经在附近的苗家村建立了“分院”。但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玉泉院被废弃,旧貌不存。

根据《莱阳县志》的记载,玉泉院具体是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被废弃,原因倒不是故意毁坏,而是改建为小学。(注: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教育逐渐兴起。尤其是进入民国之后,乡村地区也开始广建小学。在此过程中,有不少寺庙宫观都被改作校舍。)

关于改建的经过,县志称:“县立第七高等小学,民国二年成立,校址在四区谭格庄,租借民房。十二年迁崖后,仍假民房。十三年改今称。二十年,撤窯(窑)山院(注:即玉泉院)木瓦,于小水岔建筑新式校舍四十八间,始有固定校址。”

按照上述说法,玉泉院的木头和砖瓦被拆下之后,在当地新建了四十八间小学校舍。而从四十八间校舍这个数量,也可管窥玉泉院原来的宏大规模了。(本文作者:耳左月)